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在成功打造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创新建立区、镇、村三级“问题库”,形成“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回收问题”的运行机制,实施群众问题从“挂号”到“销号”的办理,实现了服务群众从被动到主动的深刻转变。
发现问题——主动出击排查矛盾
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晏坝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董贤财一大早就准时赶到村便民服站,和驻村干部许长林一起开始了每周一次的集中办公,把群众反映的事项,详细登记在《民情日志》上:五组李祥军请求镇上解决多年残疾母亲的残疾证;安置社区的董玉忠、程孝陆等6人请求解决过冬棉衣棉被;五组李祥志因家中突遭变故而申请享受低保……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爬坡下沟跑遍全村,对群众反映问题逐一核实,同时对以往“问题库”中的交办事项进行矛盾排查,并记下群众更多的诉求。到周五,他们走访群众19人次,发现问题8件……逐一录入镇、村“问题库”。
为使服务群众更深更细更主动,汉滨区从2012年开始创新建立了一个便于各级党委、政府及时掌握民情民意的“信息库”,对服务群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不扩大,及时把问题和矛盾第一时间反映到各级决策层的手里,确保逐级解决。
“我向镇村干部反映户口本上出生年月信息错误,他们答应协调,我也就没在意。谁知道因为没有及时更改,年底我兑付惠农补贴却受到影响。更改户口信息手续很麻烦,补贴急忙拿不到手,把我急得团团转!”沈坝镇桥头村村民伍班贵2012年12月遇到了这样一件麻烦事。“问题出现后,在各级协调下,及时给我变更了户籍信息,也补发了我应享受的惠农补贴。我都觉得算了,反正也没有啥损失!但区上还是处理了干部,真有点过意不去!看来区上是下茬(真诚,使狠劲)要给咱老百姓办事啊!”区上对排查出问题而没有及时上报的失职镇、村及派出所干部进行了训诫谈话和通报批评,这样的处理让伍班贵至今难忘,心里暖暖地。
实践中,该区每年开展群众矛盾大排查工作,从中心户长开始,依次到村民小组长、村干部、驻村干部、镇办及部门领导、区分管领导最后到区上主要领导,数千名党员干部人手一份“民情日志”,走村入户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与群众交流,及时、准确、有效地发现问题,每周汇总,建立起详实的问题档案,为后一步梳理问题打下基础。
“作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区每年排查比较突出的群众问题不少于3000件次!实践证明,要想做好群众工作,首先得从发现问题、了解群众需求做起!”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群工部部长王怀中介绍。
梳理问题——分析研判落实责任
千头万绪的群众问题通过不断摸排,“源源不断”地送到各级领导案头——谁来协调、谁来办理?
“卢湾村卢乃荣请村上出具子女户口落户申报手续,镇计生办协调派出所尽快解决;高山村乔国珍反映的房子漏水问题,请民政办三天内筹措一定资金,由村组干部协助其尽快修缮;九里村刘良平与刘善学因地基引发的纠纷,请包片领导牵头,协调司法所、土管所、经济办等部门尽快协调解决……”2013年7月29日,在共进镇党委群众工作分析研判会上,党委书记王苗正在“排兵布阵”——经过积极讨论、梳理研判,7件列入镇村“问题库”的群众问题便落实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在搭建群众工作体系过程中,汉滨区彻底改变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应付模式,要求各级党组织严格实行“党委定期分析研判群众工作制度”,各级成立分析研判机构,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分析研判群众工作,认真梳理研判摸排出来的热点难点群众问题,在基层进行“初诊”,断定其属于哪个层级,按轻重缓急,分级进入“问题库”,逐级解决;同时,对“两代一委”的议案、提案、建议和上级批转事项的落实情况逐一拿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实施专人专案、跟踪督办,实现问题再多、思路不乱。
“通过梳理问题,落实责任到人,既检验了干部工作作风,也让群众问题在基层‘挂上号’,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科学之路’!”区纪委副书记、区委群工部副部长邹远利说。
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化解矛盾
所有问题找出来、分下去,最终目的是要妥善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2012年5月初,汉滨区级“问题库”中,一件群众诉求引起关注:大河镇流芳村村民陈友英6岁的儿子不幸身患白血病,正辗转治疗,因家庭贫困请求政府救助。为挽救孩子的生命,区、镇、村三级联动,一方面积极上报争取支持,一方面各自行动,争取时间。这件事引起了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勇的高度重视,他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拿出解决方案:在一个月内,流芳村负责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疏导和日常生活照顾;大河镇负责争取农村医疗救助政策,同时向主治医院申请医疗费用减免;民政部门在农村低保和大病救助政策上给予最大倾斜;卫生部门以“直通车”方式快速为其核报,最大限度解决部分门诊费用;宣传、妇联、团委等部门号召社会各界为其迅速捐助一万多元……如今,看着病情日渐好转的儿子,已被镇上安排到鞋厂上班的陈友英逢人就说:“是党和政府的真情帮助,给了我们重生的希望!”
汉滨区把解决问题作为“三级问题库”的重中之重。对一般性问题,经本级群众工作机构分析审查后,直接批转至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要求限时办结,并告知分管领导及包联领导备查;对较复杂的问题,提交本级群众工作联席会,确定牵头领导及责任人,制定方案限时解决;超出职权范围的重大问题提交本级党委直至区委常委会专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汉滨要求各级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必须和当事群众对接,通过走访调查、交流座谈、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认真核实群众反映问题的真伪,做到公平公正,避免偏差。对真实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到位,群众满意签字方可告一段落;对于反映不实问题,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纠正。
回收问题——分类归纳积累经验
翻开汉滨区张滩镇2014年3月“回收站”中的一页,一段建议跃然纸上:“从双井村杨孝明等人仅口头承诺,无书面协议而造成邻里纠纷可以看出,村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建议司法所、派出所强化农村‘普法’工作,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责任人:尚照军。”
这是汉滨区对已办结群众问题实行“回收处理”做法的缩影。以前,只要问题办结就“皆大欢喜”。而汉滨区却再出新招,通过建立群众问题“回收站”,对已办结群众问题进行分类“回收”——党建、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文化、移民搬迁……每个办结问题由责任人认真总结,分析此类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制定整改办法;同时,各级群众工作机构还对回收问题逐件进行跟踪回访销号,由上级群工机构和包联领导、分管领导进行督查、抽查,对回访中解决不到位、不彻底的,责成承办单位及责任干部限期完善,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群众需求,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为更好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群众矛盾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这种做法已在汉滨形成常态。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实施群众工作“三级问题库”制度以来,汉滨累计对接群众近54万人次,化解群众矛盾8389件,其中村级“问题库”5107件、镇级“问题库”3191件、区级“问题库”91件,办结率均达80%以上。群众工作体系建设的日臻完善,成为推动汉滨转型跨越的“试金石”,催生出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繁荣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