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专题文章>路线教育 > 正文内容

    紫阳:“一把手”电话公开八年之后

    作者:任红艳 刘攀 时间:2014-04-15 17:59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这样的定保方式让干部还了清白,我们也真服气。”2013年,绕溪镇庙坝村304户有250多户参加了低保评议大会,34户提出申请,经过举手表决,最终8户得票过半,被确定为低保初选对象。
      “评谁,不评谁,由群众评议,把好享受低保‘入围’关”直接动因是:去年上半年,紫阳部分县镇领导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陆续接到群众电话或短信,反映在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对象不准、分配不公等现象后,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后采取上述措施。
      许多群众之所以气不顺、怨言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有难求助无门,干部服务流于形式,很多干部一提到做群众工作头就大,怕见群众,遇到问题只会“两手一摊两肩一耸”绕道走。但在紫阳,“有诉求,有困难,有怨气,群众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很快回复和解决。”
      据了解,紫阳公布“一把手”电话,始于2006年,党委政府主动敞开大门,为群众提供一个表达意见的通道。最开始是在县级单位内公布全县主要领导的电话。2007年,改在县政府门口的公示墙上,公布县领导和乡镇、部门一把手的电话。2009年,广场修好后,就把公布地点放到了广场的醒目位置。随后,在全县各个办公场所,所有干部的照片和联系方式,都成了公示内容。
      可以说,在紫阳当干部,真是个辛苦活。从最高层的县委书记、县长,到最基层的村干部,哪个人长啥样?负责啥事?手机号是多少?已经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最贴身的手机,成了所有群众的热线电话,随打随接。
      “群众来电能说清的要立即答复,当场处理不了的移交相关部门和镇限期落实。办理结果向来电群众回复,并反馈给接电话领导。由于特殊事由不能接听的,应回复短信并尽快回电。”据县信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县上还要求每名干部不能随意变号。
      由于电话畅通、管用,紫阳的老百姓对其真实性和实用性都非常肯定。“真的能打通,啥事都能解决。”2012年夏天,环城路社区1000多户居民用水高峰期供不上水,居民余成就这事给县委书记王晓江发了一条短信反映。水利部门当天下午就带人现场检查供水系统,当天就开工铺设新管道,20天恢复正常供水。
      据不完全统计,8年来,该县科级以上干部接听和处理群众来电、短信6万多个,除了一些历史遗留等问题,大多数都妥善解决了。
      过去,紫阳是安康市有名的信访大县,如今连续四年成为全省信访“三无县”,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县”。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襄渝复线和包茂高速紫阳段的建设,这两条路在该县境内都是70多公里,涉及大范围的征地拆迁,但没有发生一起非正常上访。
      想当初公开电话时,很多人有疑虑:号码公开了,被电话骚扰怎么办?怕是会惹来很多的麻烦呢?
      事实证明,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起初领导们接到了大量的电话,有的曾一天接到30多个电话和短信。但随着责任的夯实,矛盾的解决,现在直接打给领导的电话越来越少。
      除了公开领导干部电话,紫阳还有多种渠道“默契”配合,群众诉求得到了有效分流。有信访接待大厅,群众可以去现场反映;有专门开通的“4411111”便民百事通热线电话,专人24小时接听受理。有全县人手一册的《惠民政策及法规知识问答》,群众需要办事了,就会先翻书看看去哪里办?怎么办?还有县长信箱、微博、微信等等,这些辅助手段也起了大作用。
      惠民措施,说得再天花乱坠,只有落实下去让群众受益才是硬道理。过去对很多老百姓而言,能见到县上“大官”是很不容易的事,更别提领导主动来见自己了。城关镇西门河村村民田龙兵的房子在一场暴雨中受损,加上父亲常年多病,母亲双目失明,兄弟身患残疾,家庭十分困难。在通过4411111反映的同时,他又给县长梁涛打电话发短信求助。让田龙兵没有想到,在获得便民服务百事通回复后不久,梁涛也很快约见了他,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现场交办。
      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人管,只要群众开口。县城居民吴刚打热线电话反映:江对岸新添了亮化设施,有个射灯正对他家卧室,一到晚上,亮晃晃地刺眼,一家人没法睡觉。三天后,住建局重新调试射灯,他家窗前的那束光消失了。“没想到这么快!”政府的高效率让吴刚惊叹不已。
      “政府处处想着我们,我们也要支持政府!”站在紫阳港看着已经合龙的大桥,曾住在这里但为修桥而搬走的叶女士如是说。2011年县上准备在此修建紫阳港大桥时,需要拆迁这附近的居民住宅楼,虽说这是解决隔江两岸及洞河、洄水等镇10余万群众过往的大好事,但祖辈都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不乐意了“哪个愿意从住的好好的地方搬走嘛!”
      县上领导带着相关部门的干部多次登门,轮番讲解修桥的好处,从大看是关系紫阳发展大计,从小看是每个人的交通方便……最终群众被感动了“这确实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你们不用说了,搬吧!”
      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打通了干群之间那堵无形的“墙”,群众真心支持政府,以前多年不敢想的大事、干不成的难事,现在是干一件成一件。几年间,建起了紫阳广场、文笔山公园,人们有了休闲娱乐场所;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取代曾经破旧的棚户区;笔直的高速路,打通了交通瓶颈,紫阳成功融入武汉、重庆、西安半日经济圈。跑了大半辈子车的客运司机危少高深有体会“现在从西安到紫阳只需要3个多小时了,以前至少要十几个小时。”
      与此对应的是,城市变得更靓丽,紫阳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良好局面,连续三年在全市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中位列优秀等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工作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务实一点看,紫阳的做法,对上多了一条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对下则有了提高为民办事效率的压力,这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也是联系群众、倾听群众诉求最便捷途径。
      “等到哪一天,老百姓办事不用给‘一把手’打电话就能解决问题了,那就说明我们的政府服务是真正到家了。”王晓江坦言,只有加强制度建设,让每个部门都能履职尽责,让群众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这才是百姓需要的长效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