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紫阳县五个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贾耀卿 时间:2006-03-31 08:21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一、强化党的领导作用。要求各级党组织切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以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采取建设示范点的方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步推进。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各项规划都要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促进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建设。二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营造有利于各类资金留在农村、流入农村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逐步把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到农村。三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按照“保障项目尽快建立、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保障覆盖不断扩大”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和农民的覆盖。四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行政资源整合与调整,促进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强化对农村的指导、管理与服务。扩大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提高基层政权管理服务效率。五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要素配置体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人口自由迁徙和经济要素集聚。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激活农村土地资产。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开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试点,促进农村资产保值增值。
    三、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了解群众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不能侵犯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加强分类指导,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四、强化社会的共建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倡导“一村一企”结对建设新农村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回报自己的家乡,捐助贫困的乡村。
    五、强化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和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功能,让更多的农民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让进城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发挥城镇现代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包括送文化、送政策、送各种文明资源到农村,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像市民一样的现代文明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骞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