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移民搬迁的“紫阳实践”

    作者:闫锋 余兴福 时间:2013-08-06 08:44 来源:紫阳县 字号: 打印

      陕南大移民,对紫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抢抓十年黄金期,趁势推进城镇化,是摆在紫阳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启动三年来,紫阳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实践中创新,一条紫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越来越清晰。

      全域布局走活“一盘棋”

      “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全域紫阳’理念,把全县2204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篇布局,借势陕南移民推进城乡一体化。”紫阳县委书记王晓江说。
       2011年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启动之初,紫阳县就大胆做出决策:原则上全部实行集中安置,三年之内不安排分散安置。 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统筹安排,以10万人进县城、10万人到集镇、10万人住新村的“三个三分之一”进行布局,全力推进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撑、中心村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随后修订的紫阳县城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和蒿坪、向阳两个镇,形成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规划总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重新修编的18个集镇和56个中心村规划,对集镇和中心村学校、医院、幼儿园、农贸市场、社区服务中心、汽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到位,分类打造“农业产业型、工业加工型、商贸物流型、休闲旅游型”集镇,着力使集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全县结合集镇规模扩大已建设安置小区50个,集中安置5255户。该县双桥镇在老集镇东西两侧分别规划建设了280户的兰家坪安置点和450户的东河坝安置点,建成后,集镇人口将是原来的3倍。2012年底紫阳城镇化率提高到36.5%,新增2.5个百分点,预计“十二五”末,该县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

      多方参与唱响“大合唱”

      “搬迁房由政府主导听证定价,这么好的房子每平方米才1100块,比镇上的商品房要低八九百块,给我减轻了不小的负担。”蒿坪镇全兴村的罗天安说,这几天他正在双星安置小区装修新房,很快就要喜迁新居了。
      自移民搬迁工作启动之时,该县就将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在选址定点、规划设计、听证定价、质量监管、产业配套等环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行以户定建,安置小区先由镇政府收取定金确定搬迁户数后再安排建房,并按搬迁户规模安排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基本消除房屋空置现象。
      避灾扶贫搬迁安置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统筹,更需要各方参与。紫阳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汇聚移民搬迁的强大合力。对居住在危险地带的“三无”户和特困户,通过建设避灾周转房和特困户保障房妥善进行安置;对五保户全部集中安置到敬老院,确保不同层次的群众都能搬得出来,有效防止搬富不搬贫。全县共建设避灾周转房300套,特困户保障房150套,21个镇都建有1所高标准敬老院。通过拍卖小区门面房,获得净收入2000余万元,捆绑项目资金6300余万元,全部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紫阳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从动员、选址、户型设计、建房定价、质量监管等方面全程让群众参与。在群众关心的房屋建设造价上,实行限价审核、价格听证制度,从承建企业单位面积价格招投标到搬迁户代表与企业面对面协商价格,最终确定平方造价,全程有超过搬迁户2/3以上的代表、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镇政府、扶贫、住建、国土、监察等部门代表参加,做到了定价权的公开、公正、透明,保证了该县集中安置建设成本均控制在每平方米1100元以内。同时协调当地农村信用社将搬迁户贷款额度提升到5万元,还款期限延长至3年,就算没有任何积蓄的农户,也只需贷款不到3万元就可入住新房。此外还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缓解资金筹措难题。高桥镇外出务工返乡能人郑远元和李远权,分别投资6500万元和3000万元,在集镇规划区建设两个集中安置小区,一期住户超过700户。

      “五个一批”拓开致富路

      “要不是镇上成立合作社建药材产业园,我还真没胆量搬到镇上的安置小区来!现在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还在药材产业园打工,几乎天天都有现金收入。”紫阳县界岭镇金狮村村民陈继海说。中国(蒿坪)硒谷生态工业园如今聚集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吸纳蒿坪镇双星安置小区农民就地变身职业工人。
      为使已搬迁的稳得住、未搬迁的能持续下山,该县采取推动土地向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消化一批;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置一批;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转化一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一批;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的办法,用一套组合拳拓展搬迁群众致富路。
      按照“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引导土地向大户和园区集中,紫阳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0个,覆盖搬迁农户1000余户。规划建设的富硒生态食品、富硒中药材等富硒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区覆盖37个安置点3000余户搬迁户。通过土地流转,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大户规模经营转变,打造了一批规模千亩以上农业产业基地,促进了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
      该县常年外出打工人口超过8万人,每年创造劳务收入近9亿元。在对搬迁农户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后,紫阳建立了“县有中心、镇有站、村有信息员”的转移就业服务网络,与广东河源、福建莆田等地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劳务供给关系。与此同时,紫阳积极开发农村公路养护、社区保洁、敬老院护工等公益性岗位,优先保证搬迁群众就业。全县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769个,多渠道解决就业人员工资2500多万元。
      针对不同搬迁对象特点因户施策,实行以户定收、以户定扶措施,“紫阳初步形成了‘住在山下、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增收在园区、住在县内、增收在县外、住在小区、增收在小区’的增收致富路子。”县长梁涛信心满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