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种庄稼,一吃一喝就没得啥了,日子过得很恼火。去年,县上扶持我,给买了羊崽崽,现在18个一大群了,随便都有2万块钱的收入了。”曾溪镇同庆村二组郭青顺没想到在这个穷山沟沟里头也能成为“万元户”了。这得益于石泉县实施的“三五扶贫”战略,拔掉了山区群众的穷根,让他们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近年来,石泉县抓住省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三五扶贫”战略,斩断山区贫困群众的穷根,共圆小康梦。对此,县委书记马晓旬说:“一部分人富起来、达到小康并不算真正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小康才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划分五类人群,找准穷根
县上将贫困人口分为因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需要移民搬迁的;因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需要综合扶持的;老弱病残,需要政府帮助的;文化素质低、致富难,需要教育培训的;受疾病困扰,需要保障基本医疗的五大类。
郭青顺所在的曾溪镇同庆村高度贫困,属于县上划分的需要综合扶持的那一类。对此县上积极引导实施产业扶贫,不断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自“三五扶贫”战略启动后,同庆村因地制宜发展养羊等产业。该村支部书记陈余兴告诉记者,全村以13户标准化圈舍养羊户带动,共发展了41户养羊大户,通过打造养羊专业村,确保贫困户靠发“羊财”致富。
据了解,石泉县共有112个贫困村,贫困面超过一半,绝对贫困人口6.6万人,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还多,农民人均纯收入5948元,离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小康指标尚有很大差距,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在谈及扶贫时,县长李启全说,贫困是石泉最大的县情。石泉能不能全面实现小康,决定于这6.6万贫困人口。力争到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力争在2020年以前全面消除贫困人口。
实施五大工程,奔向小康
针对贫穷落后、欠发达的县情,县上重点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连片综合扶贫工程、重点贫困人口生活保障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和贫困人口健康保障工程等五大工程,斩穷根、辟富路、建和谐、惠民生。
看病贵是山里人的一块心病。石泉通过农村合疗、特困救助等办法帮助群众医好心病。今年元月至4月份就为117名大病患者和特困人口发放救助资金84.83万元,提前救助2人次,救助资金10万元。
饶峰镇饶峰村四组秦海的儿子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孩子在西安儿童医院住院治疗需要10多万元。“家哪里有那么多钱啊,全家人心都碎了。经村上、镇上帮忙向合疗办申请救助后,解决了12万元的医疗费用。救了儿子的命,这恩情一辈子都忘不了呀。”
贫困失学让很多山里孩子失去了教育的机会。对此县上成立了教育圆梦基金会,已对858名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救助,共发放助学金428万元,向3392名在校大学生办理和发放助学贷款1995.2万元。县财政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推行了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
城关镇雷兴村吴同学有幸成为石泉县首批定向委培的4名大学生之一,不交学费并享受生活费补助政策的他激动地说:“没有政府和社会救助,上不起大学。这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大好事。”
制定五大机制,共圆梦想
为了确保扶贫效果,县上实施了“干部包抓、社会帮扶、投入保障、评估验收、责任考核”的五大机制。县上还开展了“县级领导包镇、单位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下百日乡、访百家人、解百姓难,扶产业、扶企业、扶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包三百三扶”活动,以及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2年县发改局包联两河镇三义村以来,多方筹集9万元用于2.5公里通组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于当年5月底完工;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20万元,包装华林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争取陕南循环发展项目资金20万元给予扶持。
云雾山镇副镇长鲁飞说:“从全镇实际来看,最需要的是产业扶贫和医疗保障。在产业扶贫方面,通过稳桑壮牧扩烟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全镇2012年生猪出栏3000头,羊7680头,牛1590头,肉驴440头,种植烤烟1270亩,养蚕5551张,发展食用菌190万袋,农林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3.5%以上。”
据了解,2012年全县扶贫综合投入达1.5亿元,全年减少贫困人口6600人,完成特困人口移民搬迁800户2600人,移民搬迁安置2200户8140人,5个扶贫重点村和14个中高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实现生产总值41.85亿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5948元、增长16.6%,安康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前三,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排名前60名。
(记者 王海涛 通讯员 周瑞玲 王洪宝 张会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