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旬阳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锋 时间:2013-06-26 11:15 来源:旬阳县 字号: 打印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如何,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增收、社会稳定、政权巩固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2012年,陕西县域实现生产总值7982.85亿元,占全省比重55.2%,县均生产总值96.18亿元,过百亿的县28个,较上年增加1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有22个县(市)超过全国水平(7917元)。近几年,旬阳县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步伐,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84.31亿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5911元,增长16%。但纵向比,仍低于全省全国水平,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1.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06元。横向比,虽然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在全市位居前列,但近几年其他县(区)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其工业经济的快步崛起,年均增量增速大,旬阳作为全市领头羊的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努力跟进全省全国发展步伐是全县工作的第一要务。
      突出三个重点,让城镇引擎更加强劲。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最大引擎,也是最大的潜在内需、驱动消费和投资的结合点。近几年,我县城镇化率年均保持2个以上百分点的增速,2012年达38.6%,城镇化已成为带动工业升级,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纽带。结合旬阳实际,加快城镇化发展要规避土地资源稀缺等诸多困难,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以吕河—城关—白柳“三镇一体”大县城建设为重点,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速三镇一体化融合发展,统筹建好万人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二是以引导有条件农民进城定居工作为重点,让已习惯城镇生活、有相当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村居民尽快变为市民,解决好他们的住房、上学等实际困难,使其在城镇定居落户;三是以开发就业岗位和完善配套服务为重点,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吸引力。通过整合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等项目资源,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用于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2000万元用于支持城镇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55%以上,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夯实三个抓手,让工业支柱更加坚实。新型工业化是稳增长的支柱和基石,在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工业强县已成为支撑我县发展的核心战略,工业提供了全县70%的财政总收入和50%的新增就业。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0.59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倍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5.29%。实现工业转型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夯实三个抓手:一是以园区和“十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和吕河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使其成为县域工业集聚和投资洼地。集中推进烟厂技改、铅锌采选及综合利用等10个产值过5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县域工业升级转型;二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工业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帮促项目落地,今年力争引进投资过千万元以上企业12家以上,逐步实现“一镇一规上工业”的发展目标。三是以培育壮大县域非公经济为抓手,按照“抓大不放小”大企业小作坊同步发展的思路,制订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发展壮大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使其成为拉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新的生力军。力争到“十二五”末,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30亿元以上,实现规模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翻番目标,使工业经济继续当好领跑全市的排头兵。
      紧扣三个环节,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业不仅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多年来,我县已探索形成了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以烤烟、畜牧等为主导,林果、魔芋等为补充,层次分明、梯次有序的农业产业化体系。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11.5%,已建成新森林和丰裕2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现代化应紧扣三个环节:一是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巩固农业产业基地。鉴于山区农业特点和现实基础,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的要求,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巩固农业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公司。按照公司化经营方向,培育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油桐、拐枣等优势特色产业,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借助中省扶持政策,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是创新经营体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抢抓我县作为全省职业农民示范县机遇,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扩大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把农业建成新型工业化和全域城镇化发展的坚实后盾,确保全县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目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解决三个问题,让民生工程更加惠民。发展为了人民。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党和国家的强农惠民政策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四年,我县累计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资金11.07亿元,2012年全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超过85%。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统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统筹解决好投资方向问题。以促进城市经济为方向,突出抓好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以促进农村经济为方向,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有限的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二是统筹解决好民生资源整合问题。建立县级惠民政策整合联席会议制度,集中陕南移民、汉江综合治理等民生项目资源,发挥民生建设资源的聚合效应;三是统筹解决好重点人群问题。抢抓我县作为国家扶贫连片开发机遇,实施“一户一策”,开展专项扶贫,解决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使其快步发展不掉队。通过狠抓陕南移民搬迁、区域敬老院建设、学生营养餐等民生政策的落实,实现特殊困难群体病有所医、学有所上、老有所养、居有其所,使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拉动投资消费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
      加快三个开发,让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山、水、林”是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股,绿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色调。我县有林地总面积361.6万亩,人均7.98亩,有集体林226.4万亩,是全省集体林地面积超200万亩的26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县境有流域面积在100KM²以上的河流有17条,天然江河水面3.5万亩,随着蜀河、大岭、赵湾等大中型电站相继建成,全县养殖水面总面积将达到10余万亩。按照国家对陕南功能和发展规划新定位,我县属南水北调水源地涵养区,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是政治任务,念好生态经、打好生态牌,应把生态优势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切实做到三个同步开发:一是实施“增绿补绿”为主的绿化造林工程,加快开发林下种养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继续抓好“十天”高速、大县城直观坡面等重点区域的绿化造林工程,依托现有山林资源,突出抓好30个山林经济示范园区,发展林下种养产业建园5万亩;二是提升水产养殖水平,加快开发饮用水产业。在抓好大鲵等特色水产养殖的同时,以富硒矿泉水、天然水为主打,加快开发拐枣等地方特色功能饮品,通过引进全国知名企业,发展壮大净源饮料公司等现有涉水企业,培育地方饮用水自主品牌,努力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富硒水竞争力;三是积极搭建平台,加快开发生态旅游业。通过内引外联、合资共建等方式,重点加快太极城森林公园、天门山、西岱顶等景区开发。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实现生态旅游业收入6亿元,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健全三个机制,让党建保障更加有力。加强党建是稳增长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近几年来,我县不断创新干部学习形式,以“太极城大讲堂”和县委党校为主阵地,先后组织开展了“陕南循环经济发展”、“弘扬延安精神”、“中国模式与中国梦”等集中专题学习,开阔党员干部视野,提振发展信心。通过定期举办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专题培训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问三解”等活动,基层党组织抓发展促增收,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加强党对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应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集中组织开展强农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回头看”检查,确保国家各项补助兑现到位,各项强农项目落实到位。把“阳光选人用人”、干部进退流转与年度工作绩效考评机制有机结合,激发各个层次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健全效能问责机制。落实中央改进作风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县“十项规定”,加强各级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党风聚民心、带政风,保障各项工作推进落实,使党员干部作用成为促进县域发展的第一推力;三是健全领导包抓机制。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落实“一线工作法”,县委常委和全体县级领导带头做到“四个一”:即联抓一项主导产业、一个示范园区、一个重点项目和一个规上企业,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抓落实工作机制。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提升各级干部抓落实能力,确保县域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以党建促发展,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共铸民富县强“旬阳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王玲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