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陕南民俗日志:在旬阳过大年

    作者:汉江客 时间:2006-02-08 10:27 来源:旬阳县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在人们的印象中,陕北的春节火红热闹,秧歌、腰鼓和社火令人神往。而被秦岭阻隔的陕南的大年又是怎样一番风光?和汉江中下游地区又有什么不同?腊月二十七,我们四个民俗爱好者逆汉江沿襄渝铁路和过年回家的民工兄弟一样挤上西去的列车,登上了寻访陕南民俗的快乐旅途。火车上一位从广东回乡过年的年轻人正在阅读一张《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中国人踏上拥挤的返乡之路》的报道中,以一种轻松地笔触写道:每一个中国人一定会在腊月二十八回到自己的家。

    陕南民俗日志:在旬阳过大年

    撰文/摄影 汉江客 张玉涛 夜鹰

    腊月二十七:过年回家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南部位于汉水河谷,秦巴山区的千峰万壑纵横交错,民风古朴,尚义重情,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窑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燃放鞭炮,一家老小围坐吃团年饭。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二十七,在旬阳朋友刘贵棠的安排下,我们驾驶一辆北京吉普,离开旬阳县城,渡过汉江古渡,沿发源于大巴山北坡的吕河河谷上行。车过赤岩镇,住在山上的主人家给老刘打来电话:“我们下山来接你们了!”这一下子让我们陌生的距离感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离家越来越远,却让我们感到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暮色苍茫,大巴山的层峦叠嶂沉入深黛时分,我们来到了朱秀成家。我们今年的春节就在他家过了。
      朱秀成、李正琴夫妇加上一双儿女一家四口,是个典型的农村家庭。虽然生活与川道平坝地区相比并不富裕,但小家庭也收拾得利落干净,一家人和睦相处。两天的路途奔波,在主人家自己酿造的甜竿酒的作用下,我们早早进入梦乡,也为明天除夕的记录作好准备。

    腊月二十八:除夕

      早上起来才看到朱秀成的家是很有特色的石板屋,厕所、牛圈、烤烟炉也不例外。从一条小溪上到半山腰,有四处石板屋人家,淡淡的雾霭在山林中氤氲缭绕,一片茂密的竹林有小鸟欢唱。我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静静欣赏这个宁静的山村。
      朱秀岩给我们介绍本地的过年习俗:上午贴对联、挂灯笼,一般在十二点前要做好,女主人准备团年饭。为了拍摄我们要求推迟吃团年饭的时间,厚道的朱大哥说:“你们去多拍点片子,团年饭我们等到你们回来一起吃嘛!
      朱大哥的女儿小敏水灵懂事,人又勤快,自然成了我们的向导。沿一条小溪往深山中前行,两边山坡陡峻,已有部分可耕地退耕还林,山上出产毛竹 ,一些平坦的坝子就依山就势修建自己的石板屋。老刘给我们介绍说,石板屋在汉江两岸山区都广泛分布,一般是土坯作墙也有石头做墙的,但都是一种当地叫面石的薄石板作瓦。石板屋顶一片片像鱼鳞,很有特色,这就是典型的秦巴老屋么?“其实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以后,很多高海拔的村民都搬迁下来了,有的是整体搬迁的。交通方便了,很多村民盖了砖木结构的新房。”我们一路经过就看到很多漂亮的楼房。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挂灯笼,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派新年氛围。
      继续往前走,就是沙阳乡所管辖了。半个小时以后,小敏带我们去她外婆所在的水磨村二组。红灯笼、新春联在石板老屋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喜庆,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小敏的大舅舅李正珠是腊月二十六从北京务工回来的,“我们老百姓无论家里再苦再累,过年都要贴对联,放一挂鞭炮。小孩子们得穿上新衣服。”李正珠对我们说,“不过,我挣够了钱还是要盖屋,起码砖木结构的,不会再盖石板房了。搬到离公路近的地方住。”李正珠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上做大工,一年可以挣到一万五千元。
      李家的门口不但贴上对联,还在门框上方贴了两排门花,红红绿绿,煞是好看,图案有双喜、鲤鱼,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这些门花是他的小儿子、小敏的表哥李桂银剪的。小敏告诉我,这些年人们很少贴这个了。很多人也不会剪了,表哥是从外婆手上学会的。李桂银的奶奶今年78岁,年轻时可以剪到上百种花样,现在把手艺教给了孙子。李桂银虽然是个男孩子却也心灵手巧,邻居家的门花都出自他的手。
      不知不觉我们在水磨村已经拍摄了半天时间,很多人家燃放鞭炮,开始吃年饭了。我们返回朱秀成家,和他们一起团年。团年饭一般八个凉菜,八道热菜,再加上一道汤。女主人茶饭很好,平时村里有过喜事的她还是主厨。大家席间互相敬酒,虽然是自酿的酒却也让人有了醉意。朱秀成会吹锁呐、唱山歌,还得过奖,他为我们吹了一曲欢快的锁呐曲,主宾都有些高了,但我们却感受大巴山人民的厚道和热情好客。
      按习俗,腊月三十夜称“除夕”,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用来图个吉利。
      朱家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李正琴剁好了猪肉白菜饺子馅,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饺子的包饺子,我们一边烤火聊天一边包饺子,石板屋里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包饺子一时找不到硬币,就用了两颗水果糖代替:并约定,明天谁吃到带糖的饺子,大家都得给他红包。

    正月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一大早,朱秀成早早起来,将一张小桌放到场院,上面摆上苹果、糖果、酒杯,点上香,开始敬神。这是朴素的祈求一家新的一年平安好运的仪式。也是当地人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吧。他用黄表纸折成三叠,点燃供香。然后拜了拜,就开始燃放鞭炮。当然按照传统习惯,在前一天,他也带一家人到已过世三年的母亲坟茔前烧纸祭拜。
      朱秀成的儿子朱安康,小名小三,为了得到今天的红包颇费心思,巧的是两个包糖的饺子都被他一个人吃到,调皮的他收下大家给的红包,欢天喜地。其实他就是吃不到包糖的饺子,大家也早准备好了压岁钱币。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日子。质朴厚道的山里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走到家门口,就让你进去喝茶、抽烟,然后问我们“吃了没”。如果正在吃饭一定要邀请我们入席喝上一杯自己酿造的土酒。老乡自己酿造的酒充满一种质朴的山野气息,甜竿酒、柿子酒、拐枣酒都是我们“久经(酒精)考验”历史上的第一次。除了开车的司机,我们到一家喝一家,平时不怎么喝酒的摄影师在这种浓郁的年节气氛中也不例外。主人陪酒劝酒的水平可谓一流,连熟悉陕南风俗的老刘也直呼“喝大咧”。当我们的朋友发来拜年的短信时,我们的回复是: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酒的路上。

    正月初三:回娘家

      正月初二一般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的日子,但塘坡村的习惯却是正月初一就回娘家,一般也不在娘家过夜。“操劳一年的农村妇女,在过春节的时候也要回到娘家,一是孝敬父母,带着丈夫孩子也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感情的慰藉。”老刘对我说。刘登英、刘登玉姐妹的婆家都是塘坡村人,为了接待我们的采访,她们两家人推迟了回娘家的时间,正月初三她们相约一起回娘家。
      一大早,刘登玉和向宗成俩口就带着两个孩子来和姐姐刘登英会合。每个人都拎着大大的礼品袋。老刘说:过去女子女婿回娘家,都是用“饭单”,就是用一张大大的包袱皮,里面装上烟酒、糖果、点心等四样礼品,挎在胳膊上给娘家人带去。
      刘家姐妹娘家在甘溪镇的河沿村,村子就在旬河边上,西康铁路穿镇而过。一行人赶到刘家,她们的父母见到自己的女儿女婿,还有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说不出的高兴。全家人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让我们也感到一种回家的感觉。
      行走在秦巴山区,不管是在朱秀成、刘家姐妹家还是在很多老乡家,我们都感受一种浓郁的年节气氛和淳朴纯粹的人情之美,就象那醇厚的甜竿酒让人沉醉。我们深深地为勤劳善良质朴的秦巴人民祝福!

      链接:陕南概指陕西省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市。汉水河谷纵贯,南为大巴山麓,北为秦岭南坡,风俗习惯和关中、陕北有所不同。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正月十五左右闹过社火才算结束。由于地理原因,相对于汉江中下游平原,那里还保存较为朴素的春节习俗。火车有襄渝线可以抵达,公路有316国道通过安康和汉中部分县区。农民自酿酒不要因为度数低而小觑,往往会温柔地将你放倒。山村石板屋越来越少,也许会慢慢消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