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我市惠农措施助推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王曾萍 时间:2012-09-17 15:46 来源:安康市农业局 【字体:

  今年以来,安康市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尽快提高园区增产、农民增收,实现“百园建设,千元增收”的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调动了农业园区业主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批农业园区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市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截止上半年全市规划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57个,已启动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4个,规划面积83.25万亩,建成面积21.39万亩,辐射带动26.8万亩。
  明确思路  准确定位。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定位、高品位规划、高科技支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回报”的标准,以循环、绿色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园区建设成为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园区为核心、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促进我市现代畜牧业、设施蔬菜、特色产业、富硒粮食、山林经济开发等农业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百园建设,千元增收”的目标要求,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定“百园建设”规划,确定主攻产业,完善扶持政策,健全管理机构,夯实包抓责任,着力培育业主,加快土地流转,落实关键措施,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上半年共完成投资11.6亿元,实现产值12.8亿元,全市实际启动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共流转土地13.9万亩,安置农民就业8200人,园区培训农民5.1万人,带动农民13.2万人,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29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686元。
  出台政策  破解难题。为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金融扶持、资金补助、市场建设、项目整合和贷款担保七大惠农政策措施,调动了园区业主投身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破解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难题。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内流转规模在500亩、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市政府对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或集体经济组织每亩奖励100元,对园区捆绑的项目资金,60%作为政府的资本金,40%由土地专业合作社作原始股金参与园区龙头企业利润分红,以增加土地流转农民的收益。对凡是进入安康市现代农业园区,从事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均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重点企业,实施项目捆绑,优先从中、省项目上给予扶持,促进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落实到位。同等享受贫困地区扶贫贷款贴息,农机具补贴政策。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市财政每年将拿出500 万元资金扶持园区市场体系建设,对市级以上园区龙头企业技改投入中,未享受政府贴息补助的设备投入贷款,给予6.6%的贴息补助,对园区企业当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2000元。对当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的,每县区补助5 万元。对当年获得农产品商标使用证书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当年获得中、省知名农产品的每个产品奖励1 万元。当年获得著名农产品商标的每个商标奖励5000元。对获“农校对接”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万元补助。对组织推销本地农产品超过500 万元的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销售额的3‰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 万元。在惠农政策措施的引领下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崭露头角,目前全市已命名省级农业园区20个,市级园区91个,县级园区146个,已做成精品园区32个。初步形成了“市有示范带、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整合资源,筑强载体。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市政府下发了《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资金整合方案》,落实了项目资金整合由市发改委牵头,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原则,项目主管部门负责整合项目的申报、审批、管理和验收等工作。将农村沼气、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农业产业化、农民技能培训、基本口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产养殖、土地开发整理、农村道路、农网改造、长江防护林、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整合到现代农业园区上来。同时下发了《安康市关于整合涉农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意见》,发改、交通、国土、水利、林业、扶贫、商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把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园区,积极主动的配合农业部门抓好工作。每年市级财政列出2500万元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山林经济开发,用于扶持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截止上半年,吸引投资工商业主163个,投资总额达到43亿元。
  做优品牌  提升品质。产品质量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生命。我市始终坚持政府监管与园区自身监管相结合,配套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管理,抓住土壤环境、物资投入和产品产出三个关键环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积极推行“绿色、放心”农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品质,打响绿色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57个,无公害品牌16个,覆盖面积12万亩;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3个;拥有1个省级名牌,6个市级名牌;7个品牌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汉阴、紫阳两县率先在全市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琼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