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就业,就业解民需。总人口18.2万,农村劳动人口占8.2万人的石泉重点实施“创业、就业、产业”三业富民跨越发展战略,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劳务输出示范县、全省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和促进充分就业先进县、创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该县以创建示范县、先进县为抓手,通过创新完善促进城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小额贷款”创业模式,多渠道开拓县内外及省际市场,健全便民服务、考核保障体系等,创业促就业带劳务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近几年来,全县累计实现农民工回乡创业2000人(户),每年转移劳动力就业稳定在5.5万人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
规划的项目,利好的政策,到位的服务,让众多创业者看好石泉,他们或投资农林渔牧业,或投资加工制造业,或投资公益服务业,有的收获经验,有的收获创业成果和喜悦,他们共同用行动谱写着一首首精彩的创业之歌,笔者择其典型创业故事以叙之。
邓洪俭:创办益兴鸡场 名扬池河流域
池河镇草庙村的邓洪俭人生经历可谓是丰富多彩,从进军南方打工,到进驻家乡集镇经营饭庄,再返回熟悉的村子创办鸡场,从19岁月拿工资700多元的打工仔,到39岁年收入30多万元的小老板,人生转折在于积累一定资本金后,敢于踏潮创业,拼搏进取,在畜牧业发展方面树起了一面旗帜。
1972年出生的邓洪俭初中毕业后很是眼羡当时的打工热潮,1991年便南下福建,在联建集团公司开叉车,月资从740元慢慢涨到1200元,加班加点最高拿到1800元。这一干就是10年。打工期间,邓洪俭结识了打工妹紫阳姑娘并成了小家,想着加重的负担,就一人留在公司上班,一人辞职后在打工地附近开了家小餐馆,经过三年努力积攒了一笔资金。2001年夫妻两人在池河集镇开了家小餐馆,取名“益兴”。小两口早晚辛苦忙碌,一年下来虽能净赚三四万元,但看着石泉城乡村变化越来越大,他们越发着急,小打小闹何时能有大作为呢?邓洪俭决定,由妻子继续经营餐馆,自己另谋新项目。2010年,他以16万元竞标买下了村小学,接着考察项目,最后敲定发展家禽养殖。没有技术怎么办,多方打听并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决定选定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先进种畜禽场”、“全国优秀家禽企业”荣誉称号的西安罗曼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高陵祖代鸡场作为长期合作伙伴。邓洪俭吃住在高陵鸡场两个多月,潜心学习养鸡技术。学成回来便多方筹资30余万元,清理翻新破旧的校舍,修建水塔,按照标准将校舍改建为鸡舍,一个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鸡舍320平方米,各类设施齐全的标准化养鸡场——池河益兴鸡场于10月建成挂牌了。12月,他参加了县劳动创业局举办的创业培训,系统地学习了企业管理、经营知识,并得到5万元贴息创业贷款的扶持,2011年,他和工人们放弃节假日休息,调种、饲喂、扩繁、贩卖有条不紊地进行。到目前已喂养了8批次大鸡、小鸡,实现销售收入36、7万元,并带动发展养鸡大户9户,邓洪俭告诉笔者说,每天当他放养鸡到桑园地里,看着成群的土鸡健跑、欢叫时,是他最高兴的时候,鸡群队伍大了,规模大了,他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了。如今的邓洪俭可是池水河畔的名人了,一是自己致富收入颇丰,协调租赁桑园30亩,发展空间更大;二是带动帮助邻居们发家致富,并且对有困难的养殖大户先领小鸡苗,售后付款,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杨卫东:“兵哥哥”创办经营实体 让百余人就好业
高中毕业,先入伍当兵,再到工厂当保安队长,再回乡创业,再当选村干部,再创办经营实体,把本村产业发展和解决周边人就业当成大事来抓,他就是有经济头脑、懂经营管理的“兵哥哥”杨卫东。
杨卫东,1973年8月出生于饶峰镇胜利村一组。1996年复员回到家的他又觉得该外出闯一闯,很快他就在东莞亚兴电子厂谋得保安队长一职。由于在部队上受到过很好的锻炼,他把保安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得到老板的赏识,月工资很快涨到2700元。善于分析机遇的他从1999年安石二级公路开工建设便看到了商机,毅然辞职回家到池河镇开办了“天外天”、“过把瘾”酒楼。看到公路工程竣工,精明的他又及时将酒楼打了出去。2003年石两公路升级改造完成后,杨卫东看到家乡的变化很大,30岁的他不愿再东奔西跑,决定立定家乡创一番事业。他翻新房屋,开办“农家乐”,养殖食用蛇和甲鱼,几经起伏,有亏有赚。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他又进而投资创办了水泥预制板、砌块加工厂。2008年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后,一边抓蚕桑产业、抓工业发展,一边抓惠民项目工程实施。2009年7月初,他投资30万元创办饶峰镇首家肉鸽养殖基地,存栏种鸽达300多对。同年10月,与人合伙投资300万元创建都得利竹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他追加投资200万元,开始独资经营。12月,又成立汉水桑枝食用菌有限公司,开始新发展袋料木耳、香菇。2010年企业生产总产值突破千万大关。近前,该公司又与杨凌中兴林产公司、上海信泰木业公司、汉水菌业有限公司、宁夏中卫美丽纸业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企业年产值、纯收益、利税都实现了翻番,本村和邻村有110个剩余劳动力就近实现了就业,待遇保障落实好。杨卫东发展了,冬季来临之际,向社会弱势群众捐赠了2万元爱心款,还长期资助两名贫优学生直至完成学业并表示可以邀请他们到他的公司就业、发展。
李长水:办好甜甜幼儿园 让孩子阳光快乐成长
中坝过去以偏远、贫穷出名,近几年因中坝峡谷景区开发,旅游业日渐火爆。后柳镇原中坝乡中坝村在外打工的李长水看到外面变化很大,文明程度很高,但却家乡孩子受启蒙教育程度很差,很有必要改变和改善教育教学状况。
1999年李长水从河南省一武术学院毕业后在家无所事事,2000年经同学、朋友引荐,他来到重庆市一所私立学校专职教授武术课,2002年他又到武汉一私立学校教授武术课,2004年与毕业于武汉大学英语系的刘艳春结婚,2006年初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2008年回家过年,与哥嫂团聚,见哥嫂原本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儿子变得木纳、呆滞,问起原因是大人一天太忙,独生孩子没人照顾没幼儿园托教,所以跟城里的小孩显得胆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长水忽然心生一念:我们何不办个幼儿园,给家乡父老办点好事,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启蒙教育。他把自己的想法先告诉了妻子,妻子十分支持地说:我们都是搞教育的,对教育行业很熟悉,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需要照顾,如果能在家乡创业,从长远看,无论对父母,对自己的小家,都有好处。父母、哥嫂都支持李长水,哥哥说:“光本乡上就有好几十名留守儿童,这事有搞头。你要缺资金我支持你。”
说干就干,李长水找到镇上、县文教局、县人社局、县创业局,各个部门都积极支持。李长水心里更踏实,更有信心了。
有了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后,李长水和妻子四处找房子,因为一时建不起新房,只能租房。先后有五次,他们把房子看好,与房东把价格谈好,立马或者次日就要在合同上签字画押了,对方又反悔了,有时让李长水哭笑不得。几个月后,他们终于租下了一栋两层约600多平面米的毛坯楼房,根据装饰环境需要,他们楼房进行了全面装修,分设了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舞蹈房、美术室等,添置了电子琴、彩电、VCD等,正式成立了中坝甜甜幼儿园,招聘配备了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 2009年9月1日开园就吸收学龄前儿童四十多人。现在每天清晨约五点,李长水就起床了,先用消毒药水将校舍、场院等一一消毒,然后洗漱,吃早点,六点多,就开车去后柳镇接学生。学生到校后,又急急开车去后柳镇或县城购买师生的生活物资,吃了晚饭,还要带寄宿的孩子们唱歌、跳舞、游戏,等照顾孩子们休息了,他们还要忙到十点左右。由于幼儿园服务优质到位、收费合理公正,要求托管孩子的家长多了,第二学期学生增加到六十多人,第三学期增加至八十多人,这学期又增加至一百一十多人,其中,留守儿童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看着邻镇曾溪的孩子来了,李长水觉得工作得到了肯定和认可,担子也更重了,觉得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田仕祥:办好鱼府,把地方特色小吃做成品牌
一样的鱼,不一样的做法,不一样的口味,把石泉鲜鱼做成地方特色名吃,依靠旅游业发展,做好吃特、吃好、吃精“吃”的文章,这一点,田仕祥做到了。
田仕祥是迎丰镇高涧村人,1978年出生,1995年中学毕业考上了甘肃广播电视中等职业学校,1997年毕业后他又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2003年转业后,他用退伍补助资金开办了加工厂,建起了养猪场。想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他让家人经营加工厂,自己辗转前往浙江、广州等打工,在厂里面当过保安、车间工人、业务销售员,但时刻憧憬着自己当老板的那一天,真正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2008年底,他响应县上号召,抓住创业机遇,毅然回到家乡石泉,参加了县创业就业局组织的创业培训、考察学习活动,受到深深启发,下决心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他把想法说于妻子,妻子豪爽豁达,百分之百地支持他创业。妻子看到石泉当地人和她的家乡重庆饮食习惯相似,许多人也喜欢吃烤鱼,就建议丈夫在石泉县城开一家特色鱼府。从重庆学习了几个月的烤鱼全套技术后,就回到石泉几经选择租房,最终选在环境优美、地段地位好的县城滨江大道开了家规模中等的“开元鱼府”,投入20万元,又在县创业就业局申请创业小额贴息贷款6万元,置备完备就正式开张了。两夫妻注重做到“赢在特色,品质留客;赢在服务,环境留客;赢在实惠,消费留客”,始终坚持让顾客提建议,让顾客评价,让顾客满意“三让顾客”的文明经营理念,在菜品菜系上,不断开发和改进,烧烤品类达到20多种。2009年开张以来,2010年6月左右就收回了投资成本,现在他们的鱼府是客源稳增,菜品稳定,收入稳涨。田仕祥说他们得益于这样一句话的理念:菜品好,服务好,生意好,评价好,影响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