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出台背景
保障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相关政策不衔接、工作机制不健全、资金渠道不通畅、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国务院于2016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精神,陕西省人民政府结合陕西的实际情况,于2017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7]17号),进一步细化了特困人员救助政策。2018年12月,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实施方案》下发。
二、政策要点解读
1、特困人员的认定
特困人员的认定,按民政部《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执行。即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2、无劳动能力认定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无劳动能力:
(一)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残疾人;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3、无生活来源认定
收入总和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无生活来源。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各类收入,不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补贴。
4、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认定
法定义务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一)具备特困人员条件的;
(二)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5、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
基本生活标准应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由市政府根据省政府定期公布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结合安康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
照料护理标准按照差异化服务的原则,依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结果和服务需求,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分档制定。全自理特困人员每月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0%发放,半护理特困人员每月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发放,全护理特困人员每月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25%发放。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人社部门公布的标准为准。
三、注意事项
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认定条件的,应当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
四、关键词——救助供养
本次出台的政策,将特困供养限定为救助供养,实质是对特困供养工作进行了定位,即托底供养和适度保障。托底供养就是强调政府的托底保障职责。适度保障就是强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要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
五、新、旧政策的变化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实施方案》与原来的五保供养政策比较,最大的变化是对照料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发了照料护理费。照料服务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照料服务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分为日常看护、生活照料、住院陪护三项内容。二是照料服务体现了差异性,分为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三种类型。三是政府按照差异化服务的要求,向照料服务委托方支付一定的服务报酬,即照料护理费。四是救助保障模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发钱、发物救助,发展到“物质救助+服务保障”的新模式。
原文链接:http://www.ankang.gov.cn/Content-16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