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陕西经济总量向万亿元迈进
经济发展速度有望超过14%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索引号 | 719776475-GK-2010-34137 | 发布日期 | 2010-10-11 10:08 |
来源 | 陕西日报 | ||
内容概述 | “十一五”陕西经济总量向万亿元迈进 |
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奋斗,我省制定的“十一五”期间的各项指标如期实现。预计今年我省经济总量将达到9400亿元左右,万亿元经济总量目标近在咫尺,位次稳居全国第17位,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
省发改委副主任权永生说,“十一五”规划中,我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定为11%。但是我省经济总量从2008年就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规划目标,而且每年以1000亿元的增加量增长。根据现在的预测,到今年年底,我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能将超过14%。面向未来,我们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对于我省在“十一五”期间的成就,省统计局局长王莉霞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历史上发展最快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5年,经济增速跃居全国各省前列,2008年提升到第4位,在极为困难的2009年仍居第6位。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十五”相比,“十一五”经济数据不仅是量的全面扩张,更是一种质的科学提升,它是实在的、也是可见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也是最多的,5年的成就为“十二五”陕西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6万亿元,年均增长33.8%。我省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苹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有12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16户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成为拉动经济和吸纳就业的重要支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总量的2.7%。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5%,五年提高7.5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关中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发展步伐加快;陕南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突破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凸现;陕北在“三个转化”战略的带动下,实现了新的跨越,成为全省经济重要增长极。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45%提高到49%。五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7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380亿美元,在陕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企业达到4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5家。
5年来,我省基础设施再上台阶。“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构架基本形成,新增铁路营业里程650公里,复线880公里,郑西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日趋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吞吐量达到1529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榆林新机场建成投运,旅客吞吐量增幅列全国支线机场第一。电源、电网建设加速发展,五年新增发电装机1467万千瓦。“引乾济石”、采兔沟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相继建成,有效缓解了工农业用水紧张局面。
2006年以来,我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2200万亩,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达到37.3%,绿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渭河流域、秦岭生态功能区、汉丹江水源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明显,西安“大水大绿”初步形成,宝鸡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各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如期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9%,由2005年1.48降到1.17吨标煤。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550元和3780元,较“十五”末增长88%和84%。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实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