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 > 正文内容

高温天气 做好健康防护!

索引号 719776475-GK-2025-1184 发布日期 2025-05-21 09:18
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容概述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因中暑导致的职业健康事件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高温来袭,建筑、冶金、环卫、物流等行业的劳动者,面临着严峻的高温作业考验。
【字体: 分享: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因中暑导致的职业健康事件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高温来袭,建筑、冶金、环卫、物流等行业的劳动者,面临着严峻的高温作业考验。
  什么是高温作业?
  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危害?
  不仅限于“中暑”,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还可能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甚至生命安全造成系统性威胁。
  一、急性危害:热相关疾病
  1.中暑
  高温环境下最紧急的危害分为3种情况:
  热痉挛: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 ℃,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氮质血症。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 ℃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热应激反应
  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约33℃),人体只能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若湿度>60%、无风或劳动强度过大,散热效率骤降,核心体温迅速上升。
  典型表现:心率加快;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短期认知功能受损。
  二、慢性危害:隐匿的“高温职业病”
  1.心血管系统
  长期高温作业者高血压风险增加1.5倍;血液黏稠度升高,心肌缺血事件概率上升。
  2.泌尿系统
  慢性脱水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0年以上高温作业者尿蛋白阳性率显著增高。
  3.生殖系统
  男性睾丸温度升高1-2℃即可抑制精子生成(炼钢工人不育症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3倍)。
  4.神经系统
  长期热暴露与认知功能衰退相关(记忆力、执行功能下降)。
  三、间接危害:事故风险倍增
  1.人为失误
  高温环境下,工人操作失误率比常温时增加40%。如:38℃作业时,因工人短暂意识模糊导致高空坠落。
  2.防护装备失效
  安全帽、防护服等可能因高温变形,降低防护性能。
  高温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权益保护
  1.及时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在高温天气来临前组织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应对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调整作业岗位。
  2.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3.改善作业条件:用人单位应配备必要的通风、降温设施,如风扇、空调等,以改善高温作业环境。应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品及必需的药品。
  4.加强培训教育: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劳动者的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救互救能力。
  5.制定应急预案:用人单位应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6.加强个人防护:劳动者应穿着耐热、透气性好的工作服,必要时佩戴隔热面罩。户外作业人员可以配备防晒衣、防晒冰袖、铝箔隔热坐垫等,并携带防暑降温用品如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病情严重应立即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7.饮食与水分补充: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至少应补充3~5升含盐饮料,含盐量在0.15%~0.2%为宜,可选用盐汽水、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作为防中暑饮料,并在膳食中补充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