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502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安康中心城区商住小区配套养老服务探索与实践

作者:汉滨区政府办公室专项工作调研组发布时间:2025-05-15 17:40 来源: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动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新要求。汉滨区立足工作实际,以安康中心城区商住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调查为切入口,积极探索中心城区商住小区配套养老服务新路径。
  一、基本情况
  安康中心城区现有商住小区504个,常住60岁以上人口6.69万人(含失能老人1961人),其中老旧小区370个,常住60岁以上人口3.04万人(含失能老人1103人);新建住宅小区134个,常住60岁以上人口3.65万人(含失能老人858人)。中心城区及周边可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计16个,包括公建民营老年公寓3家、民办老年公寓4家、正常运营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家。商住小区内有养老服务设施的共25个,其中:老旧小区内有养老服务设施的3个,邻近有养老服务设施的10个;新建小区内已有养老服务设施6个,邻近有养老服务设施的6个。
  二、做法和成效
  作为安康中心城区所在地,汉滨区抢抓全省生态健康养老示范点创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机遇,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综合服务体系。主要做到了“四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纳入全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核心范畴,作为推动全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结合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工作,编制《汉滨区“十四五”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先中心后周边”总体思路,建立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集镇社区三个建设梯队,分年度有序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目前,中心城区累计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4个,服务网架构雏形基本形成。
  (二)坚持主动探索、提升服务。按照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要求,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助运营模式,因地制宜推行“居家+社区+机构”嵌入式养老模式,整合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资源,满足不同阶层老年人需求。目前,在新城街道果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公建民营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景泰小区、后张岭社区、张沟桥社区等日间照料中心参与第三方运营管理试点,以多元服务项目丰富中心功能,盘活资产的同时,更加贴合老年人需求。
  (三)坚持医养结合、融合发展。对标“医养融合、健康养老”要求,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规划建设的同时,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社区签订医养合作协议,选派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设保健室、诊疗室、体检室等,提供基础保障医疗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养综合服务体,已建成区中心敬老院、阳光护理院、果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一批兼具医疗保障服务功能的养老综合服务体。
  (四)坚持标准建设、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养老服务质量115项标准,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引入区中心敬老院“五心”服务标准的基础上,统一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价格体系,完善汉滨养老品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模块。同时,对从业人员定期全覆盖培训,搭建全区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平台,多维度激发从业人员积极性,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三、问题和短板
  (一)养老服务设施用房难。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批建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已建成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多是通过协调市、区及国有企业闲置资产改建而成。随着养老服务产业深入发展,可供改造的闲置资产日益减少,后续用房保障难度将持续加大。
  (二)现有设施运营管理难。多数社区照料中心划归所在社区管理,但因社区承担的行政任务繁重且缺乏专项运营经费,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作用发挥不够,主要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此外,政策体系尚未健全,市场主体介入管理尚处于试点阶段,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专业从业人员配备难。中心城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多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受限于工作任务冗杂、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投入足够时间精力提供日常服务。同时,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人员未纳入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计划,且社区无专项经费聘用专职人员,在缺乏社会资本参与的情况下,稳定专业的服务队伍较难组建,运营现状短时间内较难改变。
  四、思考和建议
  (一)探索创新运管模式。整合中心城区商住小区养老服务资源,结合社会资本试点运营经验,构建“1+N”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即: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建设辐射周边15分钟服务圈的N个养老服务站点(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形成区域养老服务单元。引入资质优良、资金雄厚的企业运营管理每个单元,保障服务质量。同步推进医养结合,一方面联合卫建部门在区域服务中心设医疗室,在服务站点设健康体检站;另一方面探索专科医生定期坐诊和医院绿色就诊机制,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
  (二)健全日常监管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将商住小区配套养老服务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协调推动“1+N”模式运行的堵点难点,常态化做好监管指导,规范社会资本运营,合力保障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同时,督促相关部门参与新建小区“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全过程监管,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监管,明晰产权归属并指导移交运营。
  (三)优化人才培育体系。加快推进养老职业体系建设,探索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养老服务企业建立配套薪资体系,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称和职业资格评价。用好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资源,建立联合实习培养机制,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及站点打造为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学生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双培养、双提升”,助力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四)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将商住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年度财政保障范畴,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及奖补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将养老服务纳入重点招商范畴,包装优质项目开展精准招商,锁定目标客商,主动上门攻关。利用村(社区)集体资产以及商住小区公共收益,探索建立“1+N”嵌入式养老服务多元化融资模式,促进中心城区商住小区养老服务长久发展。
  责任编辑:吴远兴 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