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是各级政府机关履行职能职责、服务企业和公众的重要渠道,是政务公开第一平台、政务服务总门户、数字政府综合服务门户,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的重要着力点。在我市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市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如何进一步激活自身潜能和优势,为安康发展赋能、赋效、赋力,是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课题。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目前全市有政府网站50家、政务新媒体530个,整体服务能力建设成效明显。规范化建设高标引领。率先全省完成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适老化无障碍服务、IPV6改造、SSL安全证书、网站统一身份认证、政务云部署等建设。保障机制持续完善。完善了网站和新媒体管理、信息审核发布、安全保密审查等制度,建立了政府网站“五个一”常态化监管等机制。智能化水平显著增强。推出智能推送、智能问答、阅后即办、场景服务、千人千网等10多项智能化、个性化、便利化便民功能服务,极大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了网站服务企业群众能力。服务渠道更加便捷。通过网站微信小程序,集成提供易公交、医保社保、用水用气、公积金、停车场导航等公共应用场景服务,打通治理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意见征集、政策解读等)和便捷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网上申请、查询、办事等)。2021年市委确定市政府网站为“市级四大班子”统一对外网站,推动构建了市级“四大家”融合办网新格局。我市已初步建成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市级部门和县(市、区)政府网站为支撑,整体联动、惠企惠民的网上政府。市政府网站2023年获评“一星级安康市青年文明号集体”“首批全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优秀案例”,4次获评全国优秀政务网站,以政府网站为主的政务公开工作7次获评全省优秀。
(二)发展情况。近年来,全市政府网站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开展政策解读,持续优化办事服务,以新质效赋能我市高质量发展,极大助推了幸福安康好声音传播、服务企业公众办事、优化营商环境、全域旅游推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工作。政府网站以公开促落实、强监管、优服务的潜在推力持续被激发,教育、司法、审计、财政、市场监管等越来越多的部门业务,以及政务公开、政务督查、环保督察、创文创卫、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等多领域考核检查均将政府网站信息作为重要的指标或依据。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决策发展精准度不高。一是政策精细化服务“信息活水”不足。少数部门网上公开政策、便民等信息不够主动及时,政府网站信息服务内容的广度、质量和时效性不高,传播安康好声音宣传矩阵聚合发声力度较弱。二是回应关切“供需温差”较大。政府网站通过市长信箱、意见征集、政策吹风会等形式密切了群众联系,但在以数字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辅助科学决策、回应群众关切问题能力等方面,与政府决策高需求和群众愿望高诉求仍有较大差距,网上办事便捷服务场景应用数量依然较少。三是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后劲”乏力。市政府网站丰富了旅游推介、招商引资、项目督察等静态内容建设,但在景点购票、导游导购、VR体验游、健康养老、项目推进等实体链式互动服务方面,线下常态化支撑保障较弱。
(二)惠企惠民优服务贴心度不够。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有待提升,服务办事指南事项要素不齐全、信息不准确,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样表内容不规范等情况仍然存在,便民热线、市长信箱数据汇聚融合不够,群众信件反馈公开件数偏低。政务服务便利化与企业群众需求有差距,便捷导办功能不够清晰,高效办成一件事、跨省通办事项较少,惠企政策发布不全面、不及时。民生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市政府网站向公众提供的教育、医保等12类个性化民生场景服务内容仍不够全面,县(市、区)及部门网站提供的便捷化民生服务内容较少。
(三)政务新媒体服务含金量亟待提升。我市政务新媒体目前已从自主性发展转变为规范化管理阶段,在信息公开、舆论引导、联系群众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服务群众、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显活力不足。一是重建设轻管理依然存在。少数单位片面追求不落伍,重视账号开设而忽视内容建设,甚至“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一哄而上以显“与时俱进”。个别部门为了数字好看或应付项目验收,通过发文件、下任务、求关注、派转发等方式硬性推广,只求注册人数而不顾实际应用质效。二是服务内容亟待丰富提升。个别政务新媒体长期不更新,或频频出现“停更”,有的仅在主管部门检查时限临界点更新,或内容依赖转载、复制,缺乏原创性、时效性。有的公众号内容单一,仅单向发布工作活动信息,而很少提供便民政策、政策解读、办事服务等实用信息及应用服务,偏离了政务新媒体“初心”。部分公众号内容审核不严,频频出现“固定表述错误”等现象。三是有效互动仍需加强。部分政务新媒体与群众有效互动不足,回应群众关切积极性不够,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咨询等含糊其辞,甚至在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和热点问题回应时出现应对不当等情况。
三、探索实践建议
目前,政府网站已成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政府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功能效用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向集政务公开、办事服务、互动交流、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数字政府综合服务平台转变,建设重点从解决网站内容数量、质量和实用性问题,向资源优化融合、数据应用驱动的深度服务方向发展。
(一)深化政策精细化服务。一是完善制度和正向激励机制。以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强部门公开政策、便民惠企、办事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信息数量、质量、及时性、安全性等要素达标,满足政策精细化服务数据需求。二是提升聚合应用服务能力。建设网站统一信息资源库、数据开放平台,规范编制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办事服务、数据开放等目录,全面、实时汇聚跨网站、跨系统、跨层级、跨部门的要闻信息、政策文件、互动问答、政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监测预警等政务数据,夯实服务资源支撑底座。三是加快推进政策智能决策问答服务。运用智能化技术,以政府、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建设个性化定制、用户画像分析、智能推送、智能决策分析等功能,实现政策精准推送、服务精细传递,在增强网站实用性、智能化的同时,对内提高辅助政府网站管理和政府科学决策、对外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二)提升便利化服务能力。一是规范化建设管理。避免出现更新不及时、链接不可用、服务不实用、内容不准确、互动不回应等情况,守好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底线。二是创新应用场景服务。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打造办事、旅游、教育等沉浸式服务场景,引导用户便捷地完成信息查询、服务办理、诉求提交、VR体验等。三是加强民生个性化服务。汇聚教育、就业、养老、住房、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权威便捷提供政策、便民等线上公共信息服务。四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融合为企业提供的开办、注销、生产、政策等服务,为群众提供的出生、住房、水电气、退休、身后事等服务资源,推动更多事项实现“免证办”“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跨省通办”,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便利化政务服务。
(三)激活政务新媒体活力。一是摒弃“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把群众需求作为办号的宗旨,及时关停注销“无力维护、建而不管、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的政务新媒体及应用程序,精心培育一批网感强、内容实、形式活的政务新媒体。二是守正“政务”本色和“服务”初心。政务新媒体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初心“正”、姿态“正”、发言“正”。立足单位职能职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加强政民互动,突出民生事项。形式要活,多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动漫、音频、图片、短视频、AI创作等形式,打造亲民化的政策信息解读;内容要实,想群众之所想,以实用的内容满足群众所需,以便捷的办事流程方便群众;互动要“诚”,放低姿态及时回应,真心解难题、办实事,切实做到释民惑、解民忧、暖民心。三是深化资源汇聚服务。在数量上做减法,在影响力上做加法。把好政务新媒体账号开设审批关口,一个单位原则上在同一平台只开设一个,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在行业门户账号上,打造“出圈”的品牌政务新媒体,让用户享受服务时“少兜圈”。在减负上作除法,在服务上作乘法。融通汇聚数据,做强做优门户政务新媒体,通过市政府网站小程序汇聚各类应用服务,统一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服务,坚决杜绝派任务、拉人头、求关注、铺摊子等现象,让公众便捷感更强、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实。
(作者系市发展研究中心政府网站管理科科长)
责任编辑:谭勇 鲁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