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502期/安康风物/内容详情

安康城垣痕迹图

作者:刘希平发布时间:2025-05-15 17:33 来源: 【字体:

  安康市,位于“两山(秦岭、大巴山)夹一川(汉江)”的河谷盆地中。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设西城县。这是安康设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县名为安康,“安康”之称始于此。因此地曾为金州、兴安州、兴安府治所,又称金州、兴安。
  安康县城垣有三处:一在汉江北岸的台地上。战国时,秦惠文王在此设的西城县;二在汉江南岸,称老城、旧城、北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县城从北岸迁此,建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将土城甃以砖,设五门,三面凿池;三在老城南的文武山下,称新城、南城。因老城滨水而建,常遭水患。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此城,“周三里一百一十六步”。清顺治三年(1646年)新城毁于兵战。
  清顺治四年(1647年)复修老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水,再次迁往新城,同时重建老城。此后,时而抗洪以城为堤,时而防攻以堤为城。嘉庆十三年(1808年),对城堤进行整修和加高,老城范围扩大,历时三年。老城“周长一千二百九十三丈六尺,宽一丈八尺五寸,正楼四座,敌楼炮楼各一座,南北月城二道,城角添筑炮台六座,东南城根帮筑旱台,素土宽一丈,高五尺。城东地势较低,补修墙高三丈六尺,顶宽八尺,底宽一丈四尺”。新城“周长六百九十三丈四尺,排垛墙一千零九堵,高二丈一尺,底宽二丈,顶宽一丈一尺。四门城台四座,正楼四座,每座三间,二层四门。月城台四座,城顶围炮台八座,添建炮台六座,内四城角炮台四座,添盖炮楼。有出水沟二十八道,海漫城砖二层,马道四条”。
  此后,洪水多次入城,每次水后,都进行修补加固。因老城临江,交通方便,官衙、民居、商铺聚集,而新城为屯兵仓库和避水之地,逐渐形成两城并连的格局。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陕西省地政局测绘的《陕西省县城乡镇的行政及地形地图》中,有《安康县城地图》。我们据此图和其它相关资料,在今天的卫星图上绘制了以下《安康市城垣痕迹图》(城墙见图中黄线),以便今人探古访今,思旧寻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两城城垣基本完整。以后随着城市发展和抗洪堤建设,城垣逐渐被拆毁。今新城北门尚存。
  (作者系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谭勇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