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温暖的回响·共筑幸福安康|幸福生活日月长

    作者:肖兵 陆青波 庄雅茹 时间:2025-04-22 09:28 来源:安康新闻网 字号: 打印

      春阳拂照,万物生辉,藏在安康青山绿水间的搬迁社区迎来又一个春天。
      5年前的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殷殷嘱托,力重千钧。5年来,为解决好“后搬迁时代”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问题,全市上下狠抓产业就业发展、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社区治理融入等工作,社区面貌日新月异,群众增收路子不断拓宽,邻里关系愈发融洽。如今,这个占全市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庞大搬迁群体,在“家门口”集体书写“后搬迁时代”的“幸福样本”。
      稳岗增收开启新生活

      春日的锦屏社区草木葱茏。迎着明媚春光,安康福祥盛通玩具有限公司的60余名工人,正争分夺秒赶制一批名为“长腿绿铁人”的宠物玩具。“工人两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歇。”厂长吴昌富兴奋地介绍,再过3天,这批1万多只发往欧洲的玩具订单就能全部完工。

    陆青波 摄

      厂区一层的车缝车间内,57岁的周德胜脚踩缝纫机飞速运转,只需几秒钟时间,一个“长腿绿铁人”的耳朵就缝制完成,针脚细密整齐。周德胜是锦屏社区居民,从老县镇七里沟村搬到该社区10多年了。因为曾经在江苏织布厂工作过,2019年社区的毛绒玩具厂建起来后,他毫不犹豫选择回乡就业。
      和周德胜一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搬迁群众还有很多。
      近年来,全市全面推行“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底,在营新社区工厂1008家,带动就业3.9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521家,吸纳就业2.1万人。同时配套建设940个产业园区,吸纳就业3.12万人,扶持1219名搬迁劳动力自主创业。目前,全市易地搬迁劳动力家庭7.8万户15.8万人中,已实现就业14.8万人,就业率达94%,全市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搬迁家庭均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吃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也经历过天南海北打工讨生活的难,周德胜没想到人生的下半场能在搬迁社区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如今,他和妻子在福祥盛通玩具厂工作,一个月加起来能挣6000多元,另外他还负责为厂区职工做一顿午饭,每月还有1000元收入。女儿已成家,儿子也已参加工作,一家人自给自足,日子过得惬意又红火。“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再也舍不得往外搬了。”周德胜说。
      精细服务浸润新家园
      让搬迁群众真正安下心来谋发展,不仅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要有过硬的基础配套设施,有便捷、舒心的公共服务。
      漫步锦屏社区,柏油路网纵横交错,充电桩、消防站等各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5年间,这里加强了亮化、绿化,完善了体育运动设施,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驿站、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场馆。同时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微服务”活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被全面打通。
      “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哪个更好?”
      “那肯定是现在。以前下趟山得半个小时,现在的社区建在集镇,看病、买东西都方便。而且工厂就在家门口,像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上个班,挣个生活费,以前想都不敢想。”62岁的刘治琴从老县镇太山庙村搬到锦屏社区9年了,儿子常年在西安务工,2021年丈夫因病过世后,她成了独居老人,后来经过培训入职了三秦电子加工厂。
      闲暇时间,刘治琴用心经营社区划分给她的小菜园,日常吃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晚上,她有时和姐妹们相约到社区文化广场散散步,有时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安稳从容。
      “大城市有的我们这里基本都有,住在这里幸福着哩!”记者面前的刘治琴乐观、爽朗,她一边和记者交谈,一边手脚麻利地拾起眼前的电子元件,固定、绕线、裁剪,动作一气呵成。
      刘治琴的感受是全市搬迁群众幸福生活的缩影。
      近年来,全市在加快补齐搬迁社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短板,合理配建生产生活功能性用房、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排污管网、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配套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337个,搬迁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均达100%。
      另外,为加快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的步伐,全市从搬迁群众“最需”处入手,在“最急”上发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在有条件的搬迁安置区建成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等“六小”暖心工程2134个,用暖心服务让群众安心居住、舒心生活。
      “物质富裕,精神充实,大家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了。”67岁的王明亮,是锦屏社区的文化专干,每年由他组织群众排演的文艺活动达10多次。他发现,这几年群众加入文艺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社区艺术团人数增至40人,涵盖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说明社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在增强,愿意留在这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王明亮说。
      系统治理打造新生态
      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安定有序的社区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这背后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4月10日清晨,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网格员李燕莉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趁着下楼锻炼的时间,收集社情民意、体察邻里关系。这位河北媳妇自2019年搬入该社区后,从家庭主妇变身“社区管家”,无论在哪里总能及时捕捉到可能存在的矛盾隐患,热心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去年夏天,她在社区文化广场遇到一位摔倒的独居老人,二话没说便将其送往医院,在亲属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她主动帮其办理从挂号到入院的所有手续。
      在紫云南郡社区,像李燕莉这样的网格员共有32名。社区按照家庭现状、精神状态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将所有搬迁群众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对应推行绿黄红“三色”管理。网格员们则定期开展走访,针对性做好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收集反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事宜。
      作为汉阴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紫云南郡的695户、2728名群众,共来自全县10个镇、73个村,且搬迁时均为贫困户。面对人口来源复杂、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习惯各异等现实困难,该社区以“321”基层治理模式为抓手,探索推出了“3355”治理工作法,即“三建三稳”:建班子稳民心、建厂园稳增收、建阵地稳环境;“五小五大”:小网格大家庭、小菜园大暖心、小活动大转变、小讲堂大收获、小队伍大作为,构建科学高效社会治理体系,大幅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年来,全市上下一手抓基层治理创新,一手抓民风转变提升,“双管齐下”促进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
      为解决搬迁群众“人户分离”、办事“两头跑”的管理难题,全市完成户籍迁移办理8.64万人,办理《居住簿》《居住证》等证明16万件,其中县域内15.97万件、跨县区155件,确保未落户的搬迁群众能够及时、同等享受应有权益和基本公共服务。
      为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指导易地搬迁安置区组建业主委员会153个、引进物业服务企业205家,同时对照我市出台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细化管理服务模式,推动203个安置区达“五星”标准。
      “通过综合施治,这些年社区风气不断改善。”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时刻关注着社区群众的变化,只要大家有一点进步,她都会在公开场合旗帜鲜明地表扬,将人物典型列入善行义举榜张贴出来。如今,社区形成了文明有爱、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态,小区里的私家车多了,从这里考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融洽,多年来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
      夜幕降临,紫云南郡社区文化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如约响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聚在一起,轻盈地舞动着。孩童们三五成群,欢乐地追逐嬉戏。广场边,不少群众支起了各色摊位,不远处的烧烤夜市逐渐热闹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