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草木蔓发,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但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要警惕这种小小的虫子——蜱虫,它可携带大别班达病毒,引起近年来我国较常见的新发蜱传疾病之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一、蜱虫——藏在草丛里的“吸血鬼”
蜱虫,俗称“草爬子”,体型微小(1-10mm),常潜伏在草丛、灌木丛或落叶堆中。它们嗅觉敏锐,尤其喜欢叮咬人类的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薄嫩处。被叮咬后,蜱虫会分泌麻醉成分,让人难以察觉,直到吸血后膨胀如黄豆才被发现。
世界已知约850余种,广泛分布。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携带病毒、细菌和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
二、警惕蜱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一种新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
1. 急起高热(38℃以上),持续3-5天;
2. 血小板锐减:皮肤出现瘀点、穿刺点出血难止;
3. 多系统损害:乏力、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
本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受气候、环境、蜱的季节性消长以及人群与蜱接触机会等因素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各地流行季节及季节高峰有所差异。我国一般每年3月份报告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5-7月达发病高峰,之后发病数逐步下降,部分地区可在9-10月份再次出现小的发病高峰。
2010年以来,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波及地区不断扩大,每年报告病例数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27个省份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病例高度散发,具有一定区域聚集性。各年龄人群均有病例发生,95%以上报告病例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85%以上的病例为农民。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
在流行区的丘陵、山区、森林等环境从事生产生活的农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旅游、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高。宠物户外活动后很容易携带蜱虫,饲养者也需警惕!
三、户外防护6步走,让蜱虫无处下口
1. “武装到脚趾”
穿浅色长袖长裤,束紧袖口裤脚,避免皮肤裸露。
喷洒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重点涂抹脚踝、颈部等暴露部位。
2. 远离高危环境
避开草木茂密的未修剪区域,走步道中央,勿随意坐卧草地。
3. 每日“全身安检”
户外活动后,重点检查头发、耳后、腋窝、大腿内侧等隐蔽部位。
宠物也要检查,蜱虫可能通过狗狗“转战”到人类身上。
4. 正确处理蜱虫
切勿硬拽!用细尖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尽量贴近皮肤),垂直缓慢拔出。
取出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切勿用手捏溃蜱虫。
5. 衣物处理
外套、裤子用热水清洗或烘干,蜱虫不耐高温。
6. 特殊人群加强防护
婴幼儿避免使用含DEET驱蚊剂,可用物理防蚊衣裤。
四、被咬后怎么办?牢记“三要三不要”
三要:
1.要保留蜱虫(密封保存),以便就医时检测病原体。
2.要观察身体反应,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及时就医。
3. 要告知医生户外活动史,帮助快速诊断。
三不要:
1. 不要用烟头烫、凡士林闷等“土法”取虫。
2. 不要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症状。
3. 不要延误治疗(发病后2周内是关键期)。
五、科学认知,破除谣言
*谣言1:被蜱虫咬一定会致命?
只有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才有可能感染,即使感染,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及时就医可治愈。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低下者)需警惕。
* 谣言2:蜱虫会钻入人体内?
蜱虫仅吸血,不会钻入体内产卵。但口器残留可能引发感染,需专业处理。
*谣言3:被咬后挤一挤消毒就行?
错误!挤压可能促进毒素扩散,必须完整取出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