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发病高峰。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传播途径多样,主要为密切接触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防控建议:
(一)远离患者。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从而避免交叉感染。
(二)保持手卫生。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饭前便后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
(三)减少聚集。该病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四)加强消毒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阳光下晾晒。
(五)接种疫苗。自愿接种EV71疫苗,鼓励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疫苗。
二、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该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恶心,或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儿童患者呕吐、恶心多见,成人患者以腹泻为多,呕吐少见。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接触病人、接触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吸入气溶胶都能引起发病,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企业等场所暴发流行。
防控建议:
(一)养成卫生习惯。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应洗手。
(二)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且选用卫生合格的饮用水。处理加工食材时,要注意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用瓜果前要洗干净,吃贝类等海产品时,一定要煮熟煮透再食用。
(三)加强管理。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晨午检、因病缺勤追踪工作,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加强食品及饮水安全管理,同时注意呕吐腹泻物品处置。
(四)及时就医。若有学生、保育员、食堂工作人员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隔离就医。其呕吐物或粪便应立即进行规范的消毒处理。患者须待症状完全消失72小时后方可上学上岗,避免传染他人。
三、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患布病的家畜是人类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4月份进入牛、羊繁殖季节,职业暴露风险加大,需加强预防。
防控建议:
(一)养殖户应到正规、没有布病疫情的羊场购买羊只,定期对羊群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
(二)养殖场、个体养殖户、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应加大个人防护宣传,严格要求员工宰杀及养殖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结束后进行环境和手消毒。同时开展员工健康监测,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
(三)一般人群注意饮食安全,不喝生奶、不吃不熟的肉及内脏;牛奶、羊奶要煮沸后饮用,不可购买“现挤奶”;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煮透再吃;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四、野菜中毒
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特别是清明前后,各类野菜长满山野。野菜口感新鲜、风味独特,深受大家的喜爱。但是食用野菜时一定要注意,误食不熟悉的野菜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防控建议:
(一)采摘野菜时不要选择不熟悉、不认识的品种。野菜一次不宜吃得太多,由于野菜一般是寒凉性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等尽量不吃或少吃。
(二)不要随意在公园或路边采摘野菜食用,也不要随便在散商游贩处购买,要到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野菜。怀疑自己误食野菜中毒应尽快就医,同时保留剩余食材,留证待查。
(三)采摘野菜一定要注意避开环境污染的区域,如化工厂、污水、公路、垃圾填埋场等附近区域,即使这些地方的野菜生长茂盛,也不要采摘食用。
五、过敏性疾病
春季是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季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湿疹、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多发。
防控建议:
(一)春季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飞絮、霉菌、尘螨、灰尘、紫外线等。过敏体质的居民尽量减少出门,如果要到户外锻炼,最好选择雨后空气较好的时候,并佩戴口罩,阻断与过敏原的接触。
(二)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理杂物,清理时佩戴口罩;经常晾晒被褥、地毯、衣物等。
(三)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甜食及刺激性食物,劳逸结合并注意缓解紧张情绪。有过敏史者,野外工作或春游,随时携带抗过敏药物,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