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近年来,石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为抓手,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将文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专班,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人力、财力和物力向公共文化领域倾斜,每年设立不少于1500万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立国有独资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县财政年均投入360万元购买公司演出服务300余场次,有效推进了传统演出从形式到内容的提档升级,全县文化市场、文化业态愈加丰富。2022年、2023年石泉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县城市展览馆、革命纪念馆、24小时阅读吧等一批县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草池湾田园综合体、秦巴老街老法庭等社会化咖啡书吧投入运营。县文化馆、图书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馆,全县175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三室一厅”标准,城关镇、池河镇、后柳镇创建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镇两馆分馆和村级服务点建成率100%,全县31万册图书全部纳入图书数据库并实现城乡通借通还,新增一批文图两馆服务点、新型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打通。截至目前,全县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7864㎡。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按照“志愿服务、双向选择、分期分批、就近就便”原则,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理论宣讲员、民风引导员下沉镇村帮扶,推进“十镇百村种文化”惠民工程。依托各镇乡土文化人才及辖区社团力量,选派100余人分区包片帮扶各村,让“送文化”逐步转变为“种文化”,实现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功能转换。创新开展“一个都不能少”“校长荐书”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实施阅读“0押金”“你看书·我买单”等服务项目,纵深推动“全民阅读”工程。大力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借助陕西省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群众一键参与的线上教学、主题活动,录制大型活动170余场次,服务群众7万余人。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坚持文化成果全民共享,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300余场次,秦巴老街常态民俗演艺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出台《石泉县重点文艺创作扶持与奖励办法》《扶持文艺社团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原创抗疫歌曲《大白》在陕西省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委员会“战疫之歌”公益展播,《巴山酒歌》获得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醉美石泉》《烟雨黎坪》等20余篇散文作品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持续推进非遗文化保护利用,“石泉火狮子”登上《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推进“三共九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蚕桑文化催化乡村经济新业态》等案例被全省推广,《中坝小作坊赋能乡村旅游》案例在中国文化报发表,陕西百花杂志也多次刊登石泉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石泉:社区工厂忙 群众增收稳[ 03-17 ]
下一篇:石泉:只为远方的客人能留下来[ 03-20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