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501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五个聚焦”赋能交通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志群 唐 敏 龚成芸发布时间:2025-03-06 09:09 来源: 【字体:

  交通装备是安康市八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建链、补链、强链、稳链为方向,围绕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内河船舶三大重点领域,聚焦链式倍增、实施链式创新、推行链式招商、打造链式服务、推动链式发展,全市交通装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行业特色持续彰显,优质产品持续涌现。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基础坚实有力。全市交通装备链上企业15户,产值10.55亿元。构建形成了以安康高新区、旬阳市、石泉县、恒口示范区为多极引领的产业聚集区,与陕汽、法士特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日益深入,环卫专用车、汽车零部件、民用船舶等传统产业优势巩固,体育娱乐船舶、精密铸件锻件等新兴装备迅速兴起。其中,专用车备案车型达到28款,汽车前后桥总成、差速器、球墨铸件、排气歧管等汽车零部件进入国内多家知名主机和零部件生产企业配套体系。内河船舶兼具设计和制造能力,在省内具有特色优势,省内市场占有率保持高位,船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实现省内零的突破。
  二是链主企业领航崛起。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集成政策要素资源全面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南水汽配成功进入法士特二级配套体系,奥邦重工与陕汽集团合作关系稳固拓展,成为我市首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亨通铸造入选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亩均领跑者名单,宏达船舶入围2023年度C档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提升企业能级,聚力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7户交通装备企业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户交通装备链上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博创宏远、长津锂业、奥邦重工集团分别成功揭榜省级新能源(乘用车)和重卡(商用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榜单。
  三是推进机制持续完善。制定印发《安康市交通装备产业协同发展方案》《安康市交通装备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及“一图六单”,成立交通装备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出台工作专班工作细则,常态化组织召开工作推进和调度会议,开展链主企业调研走访,部署推进阶段重点工作。组建交通装备产业链创新团队,聘请11位专家聚焦产业链开展技术研发、破解发展难题。旬阳市、石泉县、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等县(市、区)均围绕装备制造产业健全完善了链长制运行机制。
  四是链式招商不断深化。深入研究省市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细化制定精准招商工作方案。市县领导多次带队赴四川、江西、江苏、深圳、厦门等地,考察宁德时代、合众新能源、比亚迪等产业链骨干企业100余家,力促特种电动车及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禾瑞光汽车影像产业园、新能源氢动力船舶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达效。2025年交通装备产业链在建项目21个,总投资32.21亿元。谋划储备项目20个,总投资43.6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区域分布上看,安康高新区一家独大,占全产业链产值的85.3%,旬阳市、石泉县、恒口示范区分别占约7.3%、3.7%、3.7%;从细分领域来看,全市专用车和内河船舶成套装备占全产业链产值不足3%,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占20.2%,生产电动平衡车、车身护板、动力电池材料、用于充换电站的储能电池等产业链相关产业占比高达77.3%,整体呈现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二是企业发展协同度不高。现有交通装备企业的主营业务间尚未建立合作关系,存在同质化现象。从跨区域协同来看,融入省内和川、鄂、渝等地产业链还不够深;从跨行业协同来看,泰沃云、轩意光电等消费电子企业产品还没有实际融入汽车配套体系;从市内企业协同来看,专用车和内河船舶市内配套率低,企业间专业协作差,汽车零部件制造整体处于产业链上游,在配套体系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是精准招商面临瓶颈。从要素保障能力来看,由于安康的功能区定位和立地条件,多以招引占地规模较小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资金、人才资源也比较匮乏;从产业本身看,上游缺少原材料制造企业,中游企业数量太少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下游没有整车整机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协同力不强。现有的链主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够,无法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攀升。
  三、发展思路
  (一)专用车转型发展。紧抓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引进纯电动、混动、甲醇、氢燃料等新能源车型装备制造产业,推动产品绿色化转型。支持企业围绕专用车制造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发展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业务,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企业提升整车设计集成能力,开发物流运输、医疗救护、基建等领域专用车型,丰富产品序列,打造覆盖陕西、辐射西北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二)汽车零部件提档升级。围绕整车、整机龙头汽车企业做精配套,不断扩充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发展发动机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零部件制造。积极引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汽车电子、充电设备、车身外观及内饰零部件制造。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发展机动车报废回收拆解及关键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配套省内、辐射川鄂渝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三)内河船舶做靓特色。抢抓国家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和汉江航道复航机遇,拓展水上应急救援装备制造,着力构建涵盖旅游观光、公务执法、游艇休闲、工程建设以及打捞搜救等多领域的内河船舶发展体系。支持企业提升产品设计、船体制造和总装能力,引进培育船舶新能源电池、电机、电器控制及其他船用配套产品产业,加快船舶配套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探索推广绿色动力技术,推动甲醇、氢等动力技术应用,提升产品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打造西北地区一流的内河船舶制造推广示范基地。
  四、工作建议
  一是聚焦培优育强,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整合涉企资源要素,集中力量培育或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着力构建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链主”企业遴选机制,构建“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产业链梯次发展体系,推动更多企业向产业链核心位置靠拢,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创新力强、知名度高、带动力优的领航企业群体。全面增强交通装备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引导专用车链主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丰富产品结构、强化市场营销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汽车零部件链主企业立足比较优势深度参与汽车产业配套,支持内河船舶链主企业拓展市场辐射和产业配套半径。
  二是聚焦创新引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开展交通装备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作用,推动产业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市场拓展,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针对省市产业链空白、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参与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力争在中重型车变速箱齿轮件近净成型工艺、燃料电池正极材料及高值化回收技术、新能源内河船舶发动机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大交通装备领域科技型人才引育力度,通过柔性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团队。
  三是聚焦精准招商,增添产业发展动能。紧盯省级产业链短板弱项、缺失环节,聚焦产业链企业上下游配套需求,瞄准细分领域,梳理重点目标企业,常态化开展定向招商、清单式目标招商、小分队靶向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引领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积极推动我市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引导支持企业参加各类知名展会和省内重点产业链配套协作活动,促进我市企业加快融入、重点嵌入省级重点产业链。鼓励链主企业围绕自身和市场需求,跨地区、跨行业融入产业链上下游,因地制宜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四是聚焦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聚力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在汉江航道整治和安康港建设中同步提升内河船舶发展水平,提升汽车重要零部件设计开发能力,积极融入链接湖北陕西两大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推动“枢纽+”和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接融入省级重卡(乘用车)、商用车(重卡)等重点产业链,强化与省级链主企业协作配套,提升轮毂、差速器、减速器、铝合金锻件等零部件的省内配套竞争力,逐步提升省内和区域配套能力和水平。深化与央企、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依托奥邦重工、通用机械、宝利机械等现有骨干企业,巩固轮毂轴承、汽车转向节等军用重卡零部件,提升弹药壳体、炮管、减震器、惯性导航零部件等军品配套生产,向部队后勤装备用车、新型应急指挥装备、特种交通应急保障装备等领域拓展。
  五是聚焦承载提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依托现有交通装备领域专业园区,通过合作共建、设立“园中园”等方式,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源辐射,优先承接发展专用及改装汽车、车载智能设备、汽车用发动机、变速器总成、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及零部件等制造业。高标准建设旬阳加工制造产业园、石泉古堰工业园、安康高新区智能终端电子信息产业园、西北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吸引交通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发展。

  〔作者张志群系市工信局(富硒办)局长(主任),唐敏系市工信局产业链推进和装备工业科科长,龚成芸系市工信局产业链推进和装备工业科副科长〕
  责任编辑:谭勇 鲁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