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工商联对我市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新型材料产业链共有正常生产链上企业144户,其中规上企业134户,重点培育企业10户,链主企业19户。今年1-11月,全链实现规上产值81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2%;116个重点谋划项目已落地开工56个,建成投产19个,为稳住全市经济基本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成效
一是高位统筹高效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新型材料产业发展、链主企业纾困解难等重大事宜,经常性深入链主企业实地调研,带队开展专项招商,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会议、产业链发展推进会等方式,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各副链长加强督促指导,常态化带队开展精准招商,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具体问题。制定印发《安康市新型材料产业集群链长制工作方案》及“一图六单”,成立工作专班,组建产业链发展和招商技术顾问团队,完善“九个一”工作机制并抓好落实。
二是产业发展蹄疾步稳。全市新型材料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2%,培育了博创宏远、江华化工、顺祥碳素、中昌管业、佳佳乐陶瓷、安得利、金龙水泥、领盛科技、中科纳米、湘贵锰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许多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为全市新型材料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三是园区承载不断深化。选定安康高新区新型材料循环产业园化工片区,规划、环评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旬阳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列入全省首批9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汉阴经开区、旬阳高新区、平利经开区成功创建新材料领域省级特色专业园区,旬阳高新区实现我市省级绿色园区零的突破。以安康高新区为龙头,以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加速形成,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四是产品门类逐渐丰富。已形成以高性能合金、锂电新材料、蓄电池隔膜及其加工产品为主的金属(储能)材料;以硫酸钡、氯化钡、氢氧化钡、高纯碳酸钡、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锌、石墨粉及制品、石英石、萤石为主的非金属材料;以新型水泥、环保砖瓦、塑钢门窗、塑料管材为主的建筑材料;以吸附分离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为主的高端新材料;以硅料生产、铝型材支架、光伏电缆、智能配电柜、电池片激光切割为主的光伏组件,产品种类日趋丰富。
五是创新能力日趋增强。成功组建市新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全链共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户,培育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企业28户、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9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户、省级瞪羚企业6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户。建成省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液流储能作为全市第一、陕南唯一、全国同类首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被正式授牌,主导制定国际、国家标准13项,成功跃升为行业领军企业。博创宏远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专利授权20余项。
六是新兴项目接续涌现。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继招引锂电关键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特种石墨、高纯石英砂、AGM玻璃纤维隔膜、电池级硫酸锰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策划纳米钛酸钡、锂电池隔膜等一批延链补链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致力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新型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矿产粗加工等传统产业领域,新型材料产业链产品上游企业多,中间环节和下游企业少,产业链后端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占比小。全市新型材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型建材类100余户,属高精尖的锂电新能源、前沿新型材料企业仅有10余户,产值占比不足10%。比如,旬阳市新材料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链条不完整、规模偏小,仅有中科纳米、领盛科技等几家行业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不足;平利钡盐新材料产业目前主要以重晶石原矿开采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企业只生产硫酸钡(副产品硫化钠),产品结构单一,还未形成全产业链条,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成经济优势。
二是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我市新型材料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链主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难以引领上下游企业向更高层次提升;少数企业长期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扩大生产、释放产能;部分龙头企业未能通过技术、品牌、管理等优势提升市场占有率。比如,陕西睿智环保建材有限公司作为全市知名新型材料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一度因资金链紧张无法正常运转;紫阳县湘贵锰业有限公司设计产能1万吨,实际产能为5000吨。
三是综合竞争力相对薄弱。新型材料规上工业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处于较低水平,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比率较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品附加值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白河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以黄姜皂素为主,2021年与江苏佳尔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双烯醇酮醋酸酯清洁生产线,虽解决了一些黄姜深加工产品技术难题,但在后续高端产品研发上还存在短板,与研发机构合作的项目较少,影响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安康高新区17户新型材料规上工业企业中有7户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R&D)占营业收入比重均未达到预定要求,整体研发投入强度处于较低水平。
四是要素供给仍存制约。新型材料项目普遍占地面积较大,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符合新型材料企业生产需求的标准化厂房储备不够。尤其锂电、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和资金双密集型产业,全市在资本、人才、技术、物流、管理和水电气等要素保障能力不足,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流动资金短缺及高技术领军人才引进难等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快培优育强,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战略定位方面,加强产业规划与引导,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等因素,明确域内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完善新型材料产业规划布局。培育和壮大企业主体方面,筛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其培育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于新型材料产业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小巨人” 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围绕新型材料产业核心领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完善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产品配套和资源共享,提高产业链完整性、稳定性,着力延长“短链”、连通“断链”、增粗“细链”、变强“弱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规划建设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安康新材料产业园涉化园区、平利新材料产业园、旬阳功能新材料产业园、汉阴生物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建设步伐,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速处置一批低能低效、停产停业、无力转型的传统建材和矿产粗加工企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设立新型材料产业相关基金,重点支持优质新材料产业企业,为培育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基金支持。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增强项目支撑。项目规划与储备方面,根据产业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详细的新型材料项目建设规划,明确项目类型、规模、布局以及实施时间节点等,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依据项目规划,筛选和储备一批优质新型材料项目。对储备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按照项目成熟度、重要性等因素进行排序,为项目有序推进做好准备。定期对储备项目进行评估和更新,及时淘汰不符合发展需求的项目,补充新的优质项目。项目实施落地方面,围绕做精有色金属材料(储能)、做特无机非金属材料、做优新型建材、做深前沿新材料、做强光伏组件发展目标,重点做好液流储能、关键功能材料、正负极材料、隔膜、超纯硫酸钡、钛酸钡、特种石墨、低碳生态水泥、高性能陶瓷、高纯硅料生产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不断强化项目支撑。项目监督与管理方面,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新型材料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并妥善解决。强化项目质量和资金监管,建立健全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
三是加快创新赋能,增强发展潜力。技术创新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和新型材料科研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项目合作,推动关键技术瓶颈突破,加强对高性能材料、特种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和政策支持。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由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新型材料产业创新联盟,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加强新型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搭建新型材料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国内外新型材料产业技术动态、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鼓励链上企业积极融入“秦创原”,用好用活现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鼓励有条件的链上企业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认定。用好全市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团队牵线搭桥、政研企携手合作,推动新型材料产业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精准对接。
四是加快要素聚集,增强保障能力。资金保障方面,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落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新型材料企业的特点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融资产品。支持新型材料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土地保障方面,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布局和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建设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确定土地出让价格和使用年限。政策保障方面,制定出台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实行一站式审批、限时办结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政企恳谈会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问题汇集、分流交办、督查研判、回访评价”的全周期闭环式涉企问题解决机制,为企业解决困难问题。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调研摸底,分门别类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依托省内优质高校和职业院校资源,精准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向输送人才;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吸引国内外新型材料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安康发展;加强人才培训和交流,定期组织新型材料产业的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谭勇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