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是党政机关最常用的文稿之一,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和展望,客观理性判明得失利弊,能够更好地为工作添彩、为谋划聚焦、为发展助力。根据多年基层实践,笔者总结了一套“三步”撰文、“三言”立论的方法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以期交流共勉。
第一步,积薪屯粟,做到言之有物
全面了解情况,收集掌握材料,明确着笔重点,是写好工作总结的基础。以起草市政府年度工作总结为例,我们一般会在三季度末就启动相关工作,安排专人多渠道搜集各方面素材资料,分类整理、汇编成册,确保系统全面不缺项,大事要事不遗漏,力求写实写新写具体。重点把握“六个方向”:
一要向上对标以求“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数”。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就是“重”中之重,必须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践行。我们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创新开办《报刊摘编》,跟进整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及重大政策、重大任务与本地的关联融合点,形成动态资料库,创造性运用到文稿写作之中。
二要向下问需以求“实”。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注重从群众“急难愁盼”着手,找准“小切口”,组织开展“微调研”,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尽可能原汁原味体现,使改革发展举措和老百姓心意相通、气息相融,确保“自我感觉”和“群众感受”一致。注重从服务群众的“真材实料”着手,提炼出能让群众看到真变化、感到真成效、得到真实惠的工作成果,让人民群众真正有获得感。
三是向前复盘以求“果”。以时间为序,把一年来本地开展的重点工作罗列出来,梳理盘点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获得了哪些荣誉。一方面进行分类归纳、合并同类项;另一方面,根据影响、投入、涉及面大小进行排序,去其枝叶、留其主干。实践中,我们依托《市政府碰头会备忘录》形成的每月工作清单,以及《政务信息专报》收录的每日工作动态,拉出条目式的年度“大事记”,方便文稿写作检索使用,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是向后展望以求“策”。一个地方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许多工作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重点是对标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目标、重大工作部署,以及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查找短板弱项,分析影响工作推进的主要因素,立足长远,前瞻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如在产业方面注重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安排部署,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注重发挥“千万工程”牵引作用。
五是向内掘进以求“新”。一年下来,必有一些工作亮点和创新。从事上着眼,关注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挖掘各行各业新载体、新方法、新成效,避免年年岁岁“调”相似,岁岁年年“策”相同。从人上着手,注重对“新人”的梯次培养,每年组织举办政务写作培训班,及时将考核优秀的纳入政务序列,参与综合文稿写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全会讲话等大型综合文稿起草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既能集思广益,又有利于推陈出新。
六是向外拓展以求“特”。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程度不一、工作机制各异,通过横向比既是为了取长补短,更有利于找准赛道,发挥比较优势,放大特色优势。比如,我们立足生态富硒优势,聚力打造以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引领的8条市级重点产业链。又如,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建立全省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相应在写作中,我们就要在自身特色上亮“绝活”、在与众不同上展“绝技”,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提高文稿的可读性、吸引力和“含金量”。
第二步,谋篇用意,做到言之有序
文章的素材如同“血肉”,谋篇布局就是“筋骨”。没有坚实健壮的“筋骨”,“血肉”就无所依附。因此写总结就跟修房子一样,从立柱架梁开始就必须做到结构清晰、脉络贯穿、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让人一目了然。
一要明确先后顺序。总结的内容一般包括总体情况、经验做法、问题困难、下一步打算等要素。排列组合这些要素的先后顺序,就是架构文章的过程。常见的有:“四段式”——情况、做法、问题、计划;“因果倒装式”——先讲成绩成效,再讲具体做法经验启示;“并列式”——围绕几项重点工作平行展开;“递进式”——按照事件发展阶段层层展开。无论采取哪种结构,都应做到突出主题、贯穿主线、体现主旨、纲举目张。
二要明确主次关系。文稿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层次、侧重、风格也都应不同。要围绕写给谁看,弄清对方希望或要求了解的内容,把对方需求作为主要方面来写。要围绕为什么写,准确把握写作侧重,针对性地进行立意定位,有效传递工作信息。如汇报交流注重写成绩,推进工作注重写问题,部署工作注重写措施。要围绕不同受众,采取不同文风,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实事求是、严谨务实。
三是明确轻重分量。发展进入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工作重心都会随之作出调整。随着外部环境、发展形势变化,上年与当年工作也会发生变化。文稿写作中就必须紧紧抓住重点,对本地中心任务、重点工作、特色工作多用笔墨,涉及核心业务及亮点的时候,要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使之成为“重头”。对于一般性、常规性工作,可尽量少写或一笔带过。反之,就会事无巨细、平均用墨,读起来平淡无奇、味同嚼蜡。
四是明确本末位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担当之“本”,促进发展服务群众是务实之“本”,立足岗位干好工作是履职之“本”。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或是个人来讲,任何时候都应干好“分内事”、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文稿起草中,就是要根据职能职责“对准位”“调好焦”,清晰呈现工作成效、经验启示、问题短板、工作谋划等。
五是明确利弊趋势。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好就有坏,有利就有弊,必须客观对待、辩证分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写好工作总结,就要坚持求真务实,报喜也报忧,既讲成绩也说问题,既鼓干劲儿也讲困难,既说亮点也说缺点。比如,我们聚焦全面提升办公室工作水平目标,深入开展“坚持问题导向”系列研讨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查不足、补短板、强弱项,“三办”“三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第三步,磨石琢木,做到言之有度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毛主席曾讲“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我们通常在完成初稿后,召集办公室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人员开展头脑风暴,充分碰撞交流,逐字逐句把关,力求在内容上准确全面,在主题立意、说理分析、文字表述等方面把握有度,让人读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给人以启发和指导,更好实现总结过去、开启未来之目的。重点把握好“四个维度”:
一要全局着眼把握高度。首要是政治高度,始终胸怀大局、站位全局,坚持把上级决策部署、上级领导批示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文稿的重中之重,放在醒目位置注重笔墨,彰显“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政治担当。要有理论高度,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地区的重要论述,分析研究问题、把握事物规律、指导推动实践。要有战略高度,紧紧围绕本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既充分反映本地发展思路、举措、成效,又超前思考谋划,把握发展所需、民生所向,研究提出务实举措,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贡献智慧力量。
二要彰显观点把握力度。文以载道,只有写出力度,才能达到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效果。文章的力度是多种“力量”的综合表现。有思想的力量,引人深思,产生共鸣。注重深度提炼总结,挖掘事物本质,力求做到见解独到、观点新颖、说理透彻。有真实的力量,实事求是,令人信服。肯定成绩全面客观,不吹吹捧捧、夸大其词;指出问题一针见血,不遮遮掩掩、避重就轻;提出措施具体明确,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有担当的力量,直面困难,敢于斗争。具体到文稿中,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字里行间体现对党、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三要删繁就简把握精度。要言不烦,文稿在于“精”,而不在于“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求短、求实、求新”。提高起草文稿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语言要精练。践行朴实文风,用数据说话,用事例说明,用结果回答,抓住关键点、说到点子上,防止东拉西扯、离题万里。表述要精准。规范书面用语,除固定表述外,尽量少用专业词汇特别是英文缩写,尽量不用生僻字、晦涩难懂的语句,用简单的话把复杂的事说清楚,以免影响文稿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内容要精简。落实精文减会要求,紧扣文章主题、段落主旨组织文字内容,突出重点,删减冗余,做到详略得当、意尽文止。
四要集思广益提高认同度。好的总结需要各方认可,最大程度反映工作全貌,因此要注重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要广泛讨论交流,通过头脑风暴会、集体改稿会、大屏幕“过一遍”等方式,大家议、现场改,留下思维碰撞的火花,剔除不易察觉的瑕疵,让创意在交流中升华,使文稿在雕琢中生辉。要多方征求意见,工作总结本身就是总结大家的工作,要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只有把大家认同的“头等事”“拿手活”“心里话”总结提炼出来,才能彰显集体的努力与价值。要反复推敲修改,自己起草的文稿,修改起来往往舍不得“割肉”,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以他人全新的视角和客观的态度,迅速捕捉到原本可能忽略的细节、逻辑漏洞或者表述不当之处,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和层级,进而让文稿更加严谨、准确、生动。
(作者系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谭勇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