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汉滨区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发展侧记

    文化擎旗 经济扬帆

    作者:薛同新 陈茅 郭邦胜 时间:2010-02-05 10:13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中华万福大鼎”的华丽落成,《欢乐中国行——魅力安康》的成功运作……与此同时,2009年汉滨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力实施“三保”、奋力推进实现突破发展:全区生产总值98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8.44亿元,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亿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3734元,净增9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25元,净增3734元……
      在金融风暴震荡的过去一年,汉滨区经济的复苏及趋于稳步发展、提速,无疑,文化“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牌文化深入人心


      走进金州广场、汉调二黄广场等城区公共场所,随处可见衣着鲜艳的群众秧歌队妇女们翩翩起舞,汉剧自乐班的票友们扯起嗓门陶醉高唱,引来无数观众驻足流连,赞叹不已……在机关的拔河比赛现场,干部们一个个憋红了脸,拽紧绳子,倾斜着身体,寸土必争地进行着“力”的较量,加油声与喝彩声如雷贯耳。
      近年来,汉滨区通过着力打造龙舟、汉剧等地方品牌文化,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009年,“全国十大品牌节庆”、“全国十大节庆城市”、全国十大民间艺术类节庆等一系列荣誉花落汉滨,把安康、汉滨推向全国舞台,第九届龙舟节的成功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安康》的华丽演出,让每一位安康百姓都感受了从未有过的自豪;龙舟风俗、小场子、八岔等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通过省政府的评审,这是该区多年倾力打造民间文化品牌结下的硕果。通过深入挖掘 民间文化和人才,该区的民间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已逐步形成龙舟文化、小场子、锣鼓、汉调二黄等特色品牌;一年一度的春节民间文艺展演,更为市民带来绝佳的视听盛宴。     
      近年来,该区把唱响发展主旋律与全区文化事业发展有机 结合,深挖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使文化软实力成为该区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构成了该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去年西洽会,该区就完成招商引资26.78亿元,省第二届旅游商品博览会成功引资3.5亿元。


    群众文化红红火火


      “通过每天到村上‘农家书屋’学习无性茶叶种植技术及畜牧养殖技术,这几年 ,我家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不但丰富了文化知识,而且生活也起来越好。”晏坝乡中和村四组王升安站在自家新建的四亩无性系茶园前喜滋滋地说。
      该区把文化设施建设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和推进,通过积极扶持和培育花枝俏艺术合唱团、汉调二黄业余班社、秦南皮影社、安度录草根源朗诵艺术团、双井民间艺术团确等群众文化团体组织金州文化广场的群众集体舞、拔河比赛等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大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文化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建设,使“精神文明之花”在全区呈现勃勃生机 。通过不断加大投入,相继实施农民健身广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建设工程,文化设施进下不完善。
      近年来,该区相继投入391万元建设集体育、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6个,开工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为已建成的69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03500多册、 69 00张光碟、每年210份杂志。除在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外,全区组织了和谐文化“六进”、“电影下乡”、“三下乡”等活动。深入乡镇、村组和社会开展文艺演出100场(次),开展全区爱国歌曲大唱赛、农民篮球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的130场(次) 组织农民教育培训暨“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近20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向继根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