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互动交流>政协提案 > 正文内容
    标题 关于加快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提案
    编号 124 办理部门 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王 珣 签发日期 2024-06-25 09:00 发布日期 2024-06-26 08:00 类别 B
    正文

    一、提案背景

    (一)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受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制约,农业存在“靠天吃饭”、产出效益低、市场波动大等诸多问题。而其下游二产的食品工业和三产的消费服务领域具有需求潜力大、产品价值稳定、市场波动小等特征。通过将上游一产生态种养、中游二产加工储运、下游三产餐饮消费融合联通起来,将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对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全市产业融合现状。2023年,市统计局会同工信、农业农村、林业、商务、税务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分别对茶叶、蔬菜、魔芋、生猪、林产品五个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座谈,了解受访企业和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发展现状、入库统计及存在问题,围绕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主题,与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重点探讨能否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调研结果显示,全市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不足,新产业新业态培育较少,农业功能拓展有限,产业链价值链延伸不足,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不够,缺乏成熟路径。

    二、原因分析

    (一)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目前全市产业之间融合层次较低,融合程度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如农产品加工大多只是最简单初级的加工,融合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后续营销和品牌建设相对落后,导致农产品价值链得不到提升,增值空间有限。在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上,虽然各县(市、区)在积极探索农业与教育、康养、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但所开发的项目多数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浅层设计,缺乏对乡村文化、风土人情进一步挖掘开发,项目设计同质化较为严重,特色和创意不够鲜明,竞争力不强。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就目前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而言,农户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多较为“松散”,利益分配对农户的吸引力不大,导致农户参与性不高、仅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或土地租赁取得收入,而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较多的环节仍由企业主导,农户难以参与到后期深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延伸环节中。利益分配和利益主体无法按现代化运营模式规划发展并规范管理,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未成熟。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生产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仅以单一种植或养殖为主,参与融合度低,缺乏能够引领带动的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发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作用。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类型主要以种养、农机等为主,集“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性经营类型匮乏。部分农民合作社“有组织无合作”,在发布供求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等方面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精准分类施策。一是针对产业类型延链补链。产业链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逐个产业、逐个产品精细化研究。二是遵循分工分业规律。要发挥经营主体在各个环节的优势,因地制宜,形成最佳组合。三是充分整合要素资源。综合各县(市、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的得力措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搭建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

    (二)积极试点探索。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组建专班,指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工作。研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分离经营,在一二产融合端和二三产融合端分别成立独立财务核算公司,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全产业链综合效益。对企业从成立到运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成功路径。

    (三)优化营商环境。当前部分经营主体仍有流动资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原材料缺乏、用工物流成本高等困难,行业主管部门要秉承“以发展为中心、以企业为核心”的助企理念,在简化流程上做减法,在优质服务上做加法,全面夯实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倾听企业心声,解决企业困难,服务企业发展。

    回复


    吴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提案》(第124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安康三产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产业融合基本现状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相互交织、结构上处于不同层面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和知识业等产业,通过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形成的一种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市把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集资源要素,推动政策落实,强化项目支撑,加强示范引导,初步涌现出一批产业融合新业态新载体和新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聚焦打造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交通装备、秦巴医药、消费电子、毛绒玩具、现代物流等8条重点产业链,制定完善“一图五清单”,落实“九个一”工作机制,打造专业细分和重度垂直的产业集群,加速构建具有安康特色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二是壮大发展绿色工业。深入实施绿色工业倍增计划,拓展延伸工业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六大绿色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0%,毛绒玩具产业具备整链生产能力,获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市。三是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坚持做优文旅康养、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夜间经济、绿色金融等服务业,不断满足群众消费新需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全覆盖,4A级旅游景区达到15个。

    二、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22年二产占比回落到三产以下,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37.7:47.3,工业化进程放缓。从产业转型看,国家和省上在安康布局重大企业、重大项目很少,自身缺少龙头型、引领性强的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全市两千多家“五上”企业大多数为小微企业。

    (二)产业融合度低。存在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小散弱”、链条不完善、深度融合发展不够、龙头企业引领性不强等问题,链长工作机制亟待完善。产业集聚发展不足,对产业链的特性、形成机制认识不足、研究不深,产业调研梳理还不精细,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链发展政策。产业链招商还不精准,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力度不够。

    (三)缺乏领军企业。对标全国全省及周边发达地区,我市产业规模不大、链条不长、层次不高,链主企业培育不足,龙头企业偏少,终端产品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弱,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足,辐射带动力不强。全市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链主企业贡献率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关于“精准分类施策”的建议。一是关于产业类型延链补链。我委会同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对8条市级重点产业链逐一完善了产业链工作方案,绘制了“一图五单”,基本摸清每条产业链全国头部企业、产品品牌、领军人物、薄弱环节、技术瓶颈等情况,加大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二是关于遵循分工分业规律。全市目前正在聚焦产业链细分领域和重度垂直,突出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主产业链+细分产业”高效协同发展机制。我委已经制定出台了全市重点产业链“九个一”工作机制,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协调高效,深耕产业链。三是关于充分整合要素资源。我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路径,坚持“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策略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协同发展,积极搭建开发区(园区)资源整合平台,集中资源要素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二)关于“积极试点探索”的建议。目前市级产业链各牵头部门均已组建工作专班,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配合、县(市、区)协同联动,正在积极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关于研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分离经营等事宜,我委将充分发挥市链长办牵头抓总作用,指导产业链牵头部门积极探索研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配合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文旅广电局等部门在一二产融合端和二三产融合端探索组建独立财务核算公司,提升全产业链综合效益。

    (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针对当前部分经营主体流动资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原材料缺乏、用工物流成本高等困难,我委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常态化开展全市领导干部培育包抓遍访“五上”企业活动,用好亲商助企、领导包抓、定期调度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助企纾困活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健全市场主体问题办理协同联动解决机制,推动企业困难问题系统解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