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时下正是春蚕生产的大好时节,在汉滨区大大小小的桑园蚕室里,蚕农们正抢抓有利时机,销售蚕茧和养育新蚕,开启今年的致富“桑机”。
走进关家镇邹庙村,大片碧绿的桑园映入眼帘,只见一棵棵桑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蚕农们穿梭在蓊郁的桑林间割桑叶、打捆、装车。家住邹庙村 2组的养蚕专业户李明成,每天凌晨4点便开始采摘桑叶,为家中30万头春蚕准备“口粮”。
“养蚕是我们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养的是今年的第一批蚕,正是五龄期大量吃叶的阶段,这些日子每天都请有3至4名工人来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这批产值应该不错。”对于养蚕带来的经济效益,李明成很是满意。
李明成家有4间蚕室,每个蚕室里面放着一排排木架,木架上密密麻麻地幼蚕匍匐在桑叶里。李明成和老伴将早上刚刚采摘的桑叶撒到蚕匾里,一只只蚕儿争相蠕动,昂起脑袋啃食新鲜的桑叶,整个蚕室里发出沙沙的声音。
“养蚕是个细活,在适宜的温度下,从幼蚕到吐丝结茧需要26天。这期间,蚕室控温、桑叶品质、日常消毒都是关键。养得好,一张蚕能结出45公斤左右的蚕茧,我们实行多批次养蚕,每年可以养7批次”。李明成凭着自己40多年来养蚕积累的实践经验,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蚕技术,每批次都能稳产高产。
“每天随时都要查看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异样,就得挑拣出来,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感染,造成损失。”李明成一边检查着蚕一边说道。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关家镇,像李明成这样的种植大户就有200余户。他们都是种桑养蚕的行家,凭借着这一产业,荷包逐渐鼓起来,生活也越来越好。
进入六月,蚕茧开始大量上市。在安康市怡鑫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蚕茧车间里,一排排方格蔟整齐悬挂,大蚕均已上蔟结茧,颗颗蚕茧雪白饱满。十几个工人正在使用采茧机,一放一压蚕茧被快速采摘下来装箱、堆放,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老李啊,你今年的蚕养得不错,一共75斤,2100块钱。”在汉滨区沈坝镇桥头村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蚕茧收购点,蚕农们大早便骑着三轮车、摩托车赶来,从车上卸下大包小包的蚕茧准备上称出售,喜悦溢于言表。工作人员不断重复着抽检、过秤、开票等一系列流程,现场一片忙碌。
“我们5月29日开始收购2024年的第一批春茧,到今天收购近2.6万多斤。”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益平指着砌如小山的蚕茧说道。
汉滨区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桑、蚕、种、茧、丝和丝绵生产全产业链的加工厂,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陕西省蚕桑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小蚕共育、桑园返租倒包、技术培训、蚕茧回收、蚕丝被加工的模式让桥头村三分之一的农户链接到桑蚕产业链中。
“蚕宝宝吐出的不仅是蚕丝,对于我们来说,吐出的是‘真金白银’。今年春蚕能抽到3000斤丝,大概能做1000多床被子,产值100多万!”桥头村的桑蚕产业让农户增收致富信心更足。
近年来,汉滨区积极推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实施桑蚕标准园建设、桑蚕优质高效种养、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一系列项目,将传统的蚕桑产业“破茧成蝶”,蚕宝宝吐出的“真金白银”,让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高涨。2024年汉滨区新建标准化示范桑园500亩,全区桑园总面积达到3.85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大力推进分段式多批次养蚕模式,加大蚕丝被加工,桑枝提取生物碱开发力度,培育茶饮、食用菌、桑饲料等规模加工企业。实现“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蚕桑产业格局”。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主任张鹏说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汉滨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稳中向好[ 05-31 ]
下一篇:汉滨区: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06-13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