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双龙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西南端,地处“名茶纬度”,茶叶种植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厚,是全国第九个、陕西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的发源地。近年来,双龙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陕茶1号”发源地、推广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陕茶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陕茶1号”之起源:一棵茶树孕育一个国家登记品种
改革开放初期,双龙镇龙泉村人王衍成考入原安康农校茶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安康地区林业局茶果站工作,当时安康茶叶种植主要靠种子,尤其缺少优质茶苗。工作中,王衍成了解到今后中国茶叶发展的趋势是无性系种植,就暗下决心要选育出适合安康本土种植的茶叶无性系品种。
选株育苗,从有性繁殖到无性繁殖。1992年,王衍成担任安康地区茶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带队在全市范围内寻找优良茶叶单株作为试验母本。经过长期观察比较,发现自家门前的一棵土生土长的老茶树叶芽生长的更深更壮,在所有备选单株中表现最为突出,就将该观测单株序号确定为1号。1994年,王衍成着手茶树繁育工作,受气候、技术等因素影响,除当年剪枝扦插成功培育出72株茶苗外,此后连续三年剪枝扦插相继失败。1998年,王衍成办理停薪留职,认真总结失败经验,反复琢磨繁育技术,当年成功培育出1500余株茶苗,并于次年进行试栽。2003年,试栽茶园迎来第一次采摘和制茶,在市场上对比发现,这些茶叶不仅上市早,而且品质优良、口感好,备受消费者青睐。这也验证了安康可以培育出自己的优质茶苗。
技术创新,从小量育苗到规模育苗。茶苗培育取得进展,让王衍成看到了培育本土无性系茶树新品种的希望。为加快培育进程,2003年,王衍成办理离职手续,全身心投入到茶树育苗、茶园管护和茶叶采摘、加工当中。2006年,王衍成创办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汉滨区为中心,建基地、办茶厂,经营“汉水韵”品牌,多次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考察学习茶苗繁殖技术,首创短穗黑色地膜打孔扦插繁育技术,发明“扦插打眼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运用,极大提高安康本土茶树育苗成活率,为实现茶树规模育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经受检验,从鲜为人知到广泛关注。考虑到培育出的茶苗是陕西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也是从1号观测单株育成的品种,因此,王衍成将其命名为“陕茶1号”。2009年,中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出具报告显示,“陕茶1号”茶水浸出物中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指标均优于一般品种。2012年,“陕茶1号”参加全国第五轮茶树品种区域试验,5年后,区试报告表明,“陕茶1号”和全国20多个品种比对,产量和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2014年6月27日,“陕茶1号”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018年1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至此,“陕茶1号”作为全国第九个、陕西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新品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2014年陕西省出台《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以‘陕茶1号’为代表的适生优良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省农业厅发文将其列为全省茶园建设的第一主推品种,2023年“陕茶1号”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给“陕茶1号”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陕茶1号”之现状:一株茶苗成就一方优势富民产业
2014年以来,“陕茶1号”以其适应性广、抗寒抗病性强、成活率高和发芽早、产量高、品质优等优良特征,深受广大茶企和茶农喜爱,并迅速在四川、河南、湖北等6个省示范种植,省内14个茶叶主产县区推广种植,种植总面积超17万亩。作为“陕茶1号”的发源地、推广地,双龙镇大力发展以“陕茶1号”为主的茶产业,坚持一业主导,聚焦全产业链,深化农企合作,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产业融合“三同步”、经济效益“三增长”、发展资源“三集中”,累计发展茶园1.8万亩(其中“陕茶1号”高标准茶园1.2万亩),实现年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带动3614户群众户均增收6800余元,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陕茶1号”逐步成长为双龙镇乃至全区、全市名副其实的优势富民产业。
(一)聚焦全产业链,产业融合“三同步”。双龙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延伸做强产业链条,推动茶产业发展“接二连三”,实现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一是茶园和公园同步建设。把茶园建设作为产业融合的筑基工程,以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为目标,聚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茶产业园,持续推进老旧茶园改造提升和高标准茶园建设,每年提升改造茶园2000亩、新建高标准茶园500亩以上,促推双龙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茶业示范园区,双龙镇谢坪村新农高现代农业园区获得陕西“十佳休闲观光示范茶园”称号。二是加工和销售同步推进。谋划推进茶产业产品加工中心和茶叶交易集散地建设,支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在主打绿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红茶、白茶、黑茶等产品,全镇建成茶叶加工厂6座,引进先进生产线4条;定期开展茶叶线下线上展销和春茶开园推介、茶叶采摘及手工制茶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实现绿茶年销量175吨。尤其是2023年3月成功举办汉滨春茶开园主题活动暨“相约古城西安?品茗陕茶1号”汉滨区双龙镇专场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陕茶1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茶产业和旅游业同步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重点,聚焦茶源寻根、茶园观光、采摘体验、茶园民宿、研学教育等领域,探索开发“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积极推动“陕茶1号”母树生态观光园和博物馆、双龙镇游客服务中心、新农高茶园民宿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天宝古村落文化研学基地、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实践教育基地、乡村少儿美育基地,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经济收益200余万元。
(二)深化农企合作,经济效益“三增长”。双龙镇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构建茶企牵头、合作社跟进、茶农广泛参与的茶产业联合体,以“陕茶1号”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推动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一是分工合作,种植面积稳增长。立足当地山地丘陵地貌,部分可用林地、荒山地块分散,集中种植成本高、难覆盖的实际问题,按照成片地块企业种植,分散地块企业扶持、农户种植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与农户达成茶叶种植合作协议,企业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指导,有效激发农户种茶积极性,既唤醒了闲置资源,又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年茶叶种植面积增长5%以上。二是规范运营,亩均效益稳增长。协助完善“陕茶1号”系列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陕茶1号”建园技术,提高建园质量,提升茶园单产,助推茶叶产量、品质“双提升”。在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托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对全镇各类茶产业经营主体开展服务和指导,实行品种选育、建园技术、茶园管护、生产加工、销售定价“五统一”,大力推广短穗黑色地膜打孔扦插繁育技术,年培育优质茶苗1000万株以上(高峰可达3000余万株),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促使茶园亩产效益增长1000-1500元。三是订单收购,群众收入稳增长。在通过土地流转、茶园务工等多种方式确保农户稳定增收的基础上,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茶叶鲜叶回收订单合同,明确春茶鲜叶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收购保护价格分别为80、40、20元/斤,秋茶鲜叶以市场实际价格进行收购,采取企业定点和上门收购的方式,实现茶叶有销路、种茶有效益、茶农有收益。比如,部分农户每年销售茶叶鲜叶可获得3万元以上,种茶积极性持续高涨。
(三)强化要素保障,发展资源“三集中”。双龙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责任组长,各村(社区)和镇农综站、公事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发展措施,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一是土地集中利用。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问题,制定《双龙镇十里茶叶长廊规划实施方案》,明确“陕茶1号”推广种植重点区域,指导各村(社区)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统一流转土地,由村集体与村民签订流转协议、协商确定流转费用及期限,再由村集体集中流转给经营主体,确保同类同级耕地同等费用,实现土地有序流转、资源有效利用。二是人才集中支撑。邀请市农科院、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专家定期到镇到村开展茶产业技术指导,严格落实科技特派员联村制度,确保乡镇科技特派员覆盖到村到园区,引进和聘请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10余人,协助经营主体开展土壤改良和施肥、采摘、剪枝、插杆等技术培训,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培训茶产业相关技术工人和种植户620人次,实现“村村有技术能手,户户有明白人”。三是政策集中发力。持续加大涉农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全力支持水、电、路、渠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近6000万元,建成茶叶加工厂房1.2万㎡,茶园产业路8公里、休闲步道13公里,灌溉水窖13处、管道31公里。把推动茶产业发展与落实退耕还林等政策相结合,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作为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费用,直接打到农户账户,既维护了农户利益,又减轻了企业负担,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基础保障。截至目前,全镇已培育省级和市级、区级茶产业园11家,发展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家庭农场8个。
“陕茶1号”之未来:一个目标共绘一张产业兴旺蓝图
据统计,2010年以来中国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加之“陕茶1号”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更加坚定了双龙人大力发展以“陕茶1号”为主的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立足镇域实际情况,推动“陕茶1号”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龙镇将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做通“茶文章”。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实施,以及未来5年西康高铁、安康至重庆高铁建成通车所带来的政策和区位交通优势,“陕茶1号”势必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双龙镇将按照“稳定面积、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强化营销,建强企业、跨越发展”的思路,组织编制以“陕茶1号”为主的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谋划布局“陕茶1号”推广种植、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茶文化输出,进一步拓宽茶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培育优质电商主播,深度挖掘茶资源、茶文化等优势,加快线上线下双渠道的产业布局,推动“陕茶1号”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二是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做大“茶文章”。聚焦打造陕南茶产业三产融合试点示范,积极探索茶产业和文化、旅游、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加快推进面向全国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建设,创建集文化展示、产品体验、产业展销于一体的“陕茶1号”茶文化中心,构建完整茶文化产业链条示范基地,定期对外举办区域性茶文化、茶艺活动,加快形成茶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培育“陕茶1号”大茶苗用于城市绿化,最大化发挥其经济价值,同时对改善园林工和环卫工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为茶文化爱好者亲手参与茶的栽培、管理、采收、制作等环节提供了条件,从而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依托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和双龙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推动“陕茶1号”母树生态观光园和博物馆、茶文化中心、研学基地、茶园民宿、特色茶园等串珠成链,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茶旅融合精品线路,不断提升双龙茶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形象品质。
三是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做强“茶文章”。大力推广“陕茶1号”系列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陕茶1号”建园技术,支持有机茶园建设、病虫害防控和清洁生产、自动分选、分离提纯、绿色储藏、动态保鲜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依托辖区内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持续做强绿茶和红茶、白茶、黑茶等产品,加大以茶多酚为原料的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以及茶含片、茶花面膜、洗护用品等茶衍生品开发力度,实现产品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定制化,提升附加值。创新连接茶农的利益链机制,在现有“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推广 “企业带动型”“合作引领型”“反租倒包型”等多种模式,更好发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利益连接作用。
四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做优“茶文章”。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支持茶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开展茶产业技术攻关,研发具有先进性、专属性的技术和工艺,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加大本土古茶树、老茶树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优质、高产、抗病茶树新品种选育,丰富陕茶系列优质茶苗体系。以2023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安康举行为契机,制定“陕茶1号”品牌创建长远规划,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本地企业外出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产品展销会,强化品牌展示,擦亮“陕茶1号”金字招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茶企落地投资兴业,努力实现以“陕茶1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系汉滨区双龙镇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