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命名的县,境内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极差,“地无三尺平”,“十年九受灾”,地质专家在紫阳考察调研时曾这样断言:“这里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面对恶劣的自然和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全力打造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两大品牌,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经济总量三大突破,奋力发展富硒食品、清洁能源、特色矿产、民俗旅游四大产业,健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科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绿色产业撑鼓农民腰包
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发展。紫阳按照“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每年投入资金上亿元,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拓展提高农业发展的空间和水平,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紫阳茶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每岁充贡宫庭,清朝时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通过权威鉴定的富硒茶。近几年全县相继改造老劣茶园6万多亩,发展丰产密植茶园10万余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7万亩。采取自筹为主、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为辅等筹资方式,通过个人独资、合股经营等办法,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名优茶加工厂191家,培育骨干企业15家,组建了注册资金888万元的紫阳县富硒茶业有限公司。争取和完成了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项目,由紫阳县制定的《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不仅作为当地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而且成为国家天然富硒茶第一个系列标准化综合体,被批准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证明商标。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建立了紫阳富硒茶营销网络,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2500吨,实现产值3.64亿元。新建茶园全部投产后,茶叶总产值将超过10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针对农村人口密集、发展空间受限的实际,该县高度重视劳务产业发展,提出了把全县70%的农民转移出去的目标。为让广大农民工扔掉“苦力碗”吃上“技术饭”,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万人就业工程”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工程”,成立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共建立培训机构33个、村级农民技术学校138所,每年培训农民工数万人,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为示范、行业部门为主体、乡镇站所为骨干、村级为基础、民办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县,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示范县。为了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紫阳县在全县212个村和816个劳务产业大户中聘请了劳务信息联络员,建立了全县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台账,使劳务输出网络遍布城乡,延伸到村组社区。建立了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广东河源、福建莆田等稳定的劳务基地,有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先后10多次组织维权工作组到广州、福建、山西及周边城市看望务工人员,协调解决劳资关系,处理各类事故,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全县劳务输出常年保持在8万人次左右,年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襄渝铁路复线、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变“返乡潮”为“创业潮”,返乡创业农民工达千人,引回资金1.7亿元,兴办经济实体1200多家,就地就近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扎实推进板块经济发展。畜牧产业发展坚持实施强村大户战略,狠抓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标准化圈舍建设、科学饲养四个关键环节,制定了量化考核奖惩办法,推行了部门包村联帮机制,全县共树立畜牧产业示范村40个,培育养殖示范户5000户,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5.2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55元。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大力发展魔芋、中药材等比较效益高的产业,确定了14个魔芋产业建设基地,积极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魔芋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县共发展魔芋2万亩、柑桔4万亩、药材8万亩,养蚕4.2万张。2009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较2008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较2008年净增750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