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401期/智库观察/内容详情

“水岸经济”四大要素,不只有生态

作者:发布时间:2024-04-10 17:20 来源: 【字体:

手工业时代,河岸是城市经济中心,河道即贸易走廊;到了工业时代,河岸成为制造中心、物流中心,更是污染的重灾区;来到后工业时代,河岸作为城市“无人区”,成为生态治理重心;而进入创新经济时代,河岸升级为吸引人才、企业,激发城市活力的“经济带”。

进入创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纷纷将“水岸经济”纳入到发展战略中。如2021年,上海普陀区把苏州河的“水岸经济”发展带,写入区党代会报告;2022年9月,北京将“水岸经济”写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控制增量,提升质量”的更新工作全面展开,河岸已成为城市更新的必修课。水岸经济是水岸由生产型到综合服务型的“产业转型”,空间是手段,“经济”是目的。

通过我们对全球城市河流的实地“丈量”研究,发现不是所有城市河流都能发展出水岸经济,但成功的河岸必须具备战略、生态、文化、生活4个要素。

01 水岸经济的四大要素

1. 战略要一致

做好水岸经济,城市就必须先统一“向河”发展的目标,需要从政策到机制,从规划到建设,形成“同吹一把号”的协同配合,而不是依赖单点突破。

例如,波士顿市原本计划通过政府挑大梁,对波士顿西区进行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心向北发展。但事与愿违,由于缺乏配合机制,更新后的波士顿西区一直死气沉沉。

吸取教训后,波士顿在滨水区(波士顿南湾)更新中,先确立了城市向水发展的目标,再推动协同开发。

制定城市设计框架(UDG),对滨水区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开发项目,采用弹性审查管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开发;通过最高15年的免税优惠政策,鼓励滨水区的开发者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

通过容积率奖励政策,激励开发企业在滨水区建设更多的公共空间;而“关联城市开发措施”所提供的社区发展基金、就业基金,则保障了滨水区的人口活力和就业动力。

总之,战略一致形成的协同开发,不仅避免波士顿南湾在更新后,又成为“新鬼城”,还使滨水区成为城市的科创中心,在此聚集的企业已超过1500家。

2. 生态是基础

“恢复生态”是实施水岸经济的先决条件。生态治理不仅是让河岸看起来更绿,还要多展现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用生命说明生态”。例如,日本北九州市紫川河流域,在上世纪60年代的重工业发展过程中,严重污染,被市民称为“死亡之海”。

随着工业的衰落、人口的流失,北九州市在1988年提出了“全球科技城市”的城市发展计划,在紫川河实施“我的城市和我的河流”治理工程。尽管紫川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景观、水体治理,但是河流的负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难以改变大众的固有印象。

于是,紫川河借助生物多样性,强调 “我已很生态”——紫川河在水面之下修建了水环境馆,馆内展现河流内魚、鸟、虫等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市民可以直接看到水下的水生生物。如今的紫川沿线,已成为城市生态会客厅。

3. 文化是底色

河流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这也正是河岸经济的魅力磁极。河岸经济需要围绕文化的体验多下功夫,将文化活化。

比如,荷兰乌特勒支老运河有900多年历史,原本在运河数量众多的荷兰“很普通”,之所以脱颖而出,正是源自其对运河文化的活化。文化活化,在由水面、水岸、河堤构成的错落有致的空间展开——

水面层:恢复通航功能,除了游船,还有形形色色的通勤船只,重现运河的“繁忙”。

岸线层:更新原本用于吊运货物的仓储空间,置入文化、商业等功能,增加滨水体验,增加沿线人气。

河堤层:恢复传统底商和各色集市,重现以运河为中心的繁荣景象。在这些基础上,运河结合皮划艇游览方式,推出了运河历史游学项目,让整个运河成为露天博物馆,加深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知。

4. 生活是刚需

无论生态还是文化,本质上是对河岸原貌的“重现”,而滨水生活才是发展水岸经济的“核动力”。

滨水生活是以河为中心重新组织生活方式,生活以河为中心展开。

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伯明翰市内有60多公里长的河道,这里曾是制造、贸易的枢纽,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的制造业衰落,以及产业转移,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伯明翰失业率高达25%,而河道因污染、空心化等问题,沦为城市的“无人区”。进入1980年代,伯明翰着手产业转型,重点借助滨水区的宜居生活营造,吸引人口、企业再次聚集。

宜居生活营造,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居住沿水岸展开:在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伯明翰对河岸众多废弃的厂房、仓库进行更新,主要作为居住空间而不是商业空间,为滨水生活创造基础条件。

二是配套沿水岸展开:部分老建筑更新后置入商业、餐饮、画廊等功能,这些功能优先服务于本地居民,而非游客。

三是工作沿水岸展开:改造后的河岸(布林德利地区)于1995年,被评为英国第一个“国际知名水畔景区”,与纽约、悉尼、阿姆斯特丹、波士顿水岸齐名,这吸引众多企业、投资者来到伯明翰。

伯明翰抓住机遇,借助的河岸“双层结构”,将“新产业”沿河布置,形成经济带。

河岸经济带的“一层”,继续保持滨水生活结构;“二层”集中布置新建设的办公、商业、展览等功能,为沿线居民提供工作岗位,使新经济与水岸融合。如今,伯明翰滨水区每年的访客量超过400万,直接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02 “抢人”背景下的水岸经济

当然了,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需求就不同,但“抢人”对于城市们来说,是刚需,更是发展的底层逻辑。

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各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成为常态。对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而言,虽然总有“幸福的烦恼”,但总能够吸引和留住年轻人。

但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则要面临很多“痛苦的烦恼”——据测算,目前我国人口流出的地州市共有199个,占比61.8%,中小城市是人口流失,特别是年轻人流失的重灾区。

虽然都是抢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一个是有选择的“净流入”,一个是无条件的“净流出”,难度自然不在一个量级。

中小城市的竞争,不仅来自同级别城市,更来自大城市。但中小城市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找到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资源特色,进行放大,这样才能实现对特定人群的定向吸引。

作为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投入必定是“包子有肉都在褶上”,但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不具备大城市的高容错率。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绝不能做成生态工程,而提升成功率最有效的办法无疑是“特色”鲜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人千里迢迢来到城市。

03 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要“特”

中小城市水岸经济要围绕“特”,这个“特”,可以是建筑特色、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产业特色。

位于得州的圣安东尼奥市,在上世纪70年代时,人口只有60多万,经济以军工、制造业为主。如今,该市人口已超过147万(2022年),平均每年游客量达到3200万;其科技创新能力位列全美第6名(2019年),被评为“美国未来之城”。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圣安东尼奥河的“特色”水岸经济作用密不可分。

1. 向河发展的工程思维

圣安东尼奥河是城市的母亲河,虽然河道平均宽度在10-20米之间(市区段),但却让城市长期饱受洪水侵袭。特别是1921年的大洪水,造成数十人死亡,大量建筑遭到破坏。

同年,城市政府认识到城市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先彻底解决水患,于是制定了10年治水计划。

其中,市区河道改道工程“大曲河道”(Great Bend)是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在市中心外挖掘新河道,将原本弯曲的河道变直,使洪水从城外经过;原有“U”型河段,改造为可控制的“运河”。

在20世纪60年代,圣安东尼奥河在下游实施扩展河道,提高护坡的防洪工程;进入80年代,又在地下45米的深度,建设上游直通下游的地下排洪管道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的抗洪能力。1998年,圣安东尼奥河的系列抗洪工程,使城市成功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灾。

2.以河为轴的特色滨水生活

1997年,圣安东尼奥政府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揭开经济转型的序幕。可要知道,发展高科技意味着要与远点的硅谷,隔壁的奥斯汀、休斯敦等科技强市展开竞争,一直以制造业见长的圣安东尼奥拿什么竞争?

城市再次想起休格曼的“滨水区开发计划”,以圣安东尼奥河为轴,塑造特色滨水生活。

1998年,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联合成立圣安东尼奥河改造监督委员会,推出圣安东尼奥河改进项目(SARIP)。该项目聚焦市区4公里长河段,以“滨水生活”为特色,赋予城市吸引力。

圣安东尼奥河的升级改造分为3段:工业段、城市段、郊野段,他们共同构成特色滨水生活。

▍工业段:有文化的河岸生活

作为曾以制造生产、配套居住为主的河段,沿岸遗留了大量废弃厂房。滨水生活围绕居民亟需的配套需求展开。

市民文化中心:对河岸废弃的厂房进行更新,一部分被改造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成为居住区的文化配套。文化设施之间,通过与运动步道结合的生态景观岸线串联,大幅提升了岸线与文化设施的使用频率。

市民聚会中心:还有一部分厂房被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商业配套,吸引市民聚集。例如圣安东尼奥的饮食文化受到墨西哥、西班牙、法国、德国的影响,珍珠啤酒厂的改造提出“食物将人们聚在一起”的改造理念,将厂房改造为美食天堂。

除了各国特色餐厅、酒吧、主题酒店外,这里还是美食“生产”中心——美国烹饪学院将部分厂房改造为学校,很多毕业学生选择在圣安东尼奥创业,这让城市的美食吸引力大增。珍珠啤酒厂还开设了保障食材品质的农贸市场,这里的食材主要来自半径150英里范围内的农场。

围绕“美食”特色,圣安东尼奥大力宣传,并举办各类美食活动。2017年,圣安东尼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创意城市网络中的美食之都”,美食成为圣安东尼奥的一张特色名片。而工业段的土地价值,暴涨了270%。

▍城市段:有风情的河岸生活

城市段,也是此前的“大曲河道”工程区域(1.2公里长的运河),圣安东尼奥将这里打造为“南美风情”区。

可亲近的南美风貌:该河段水面平稳(10米宽的运河),沿线散布着一些南美风情建筑,且岸线层次清晰(分为水面、水岸、河堤层)。改造监督委员会,计划将空间特色与建筑特色结合,打造一个“小南美”成为城市魅力磁极——

水面层:发展通航。通航船只强化南美风情,如通过护栏鲜艳的色彩,南非特色的图案符号等。

水岸层:步行空间尽可能贴近水面,鼓励发展滨水商业,从而强化亲水属性。对水岸两侧的堤坝进行改造,形成连续的商业空间,并将城市的“美食”名片引入其中。

河堤层:进行步行友好改造,在1.2公里距离内设置了35座桥,以及21处通行无障碍设施,游客可以在此自由穿行,进行深度体验。

在统一区域风貌方面,政府出台了《圣安东尼奥市统一发展法规(UDC)》,对该区域内的建筑特征、规模、材质、色彩、栏杆等细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在空间建设基础上,城市通过“文化事件”展开常来常新的活动营销。圣安东尼奥以运河空间为舞台,将自身多元的文化在这里展现。

此外,圣安东尼奥也将城市手工业者的发展考虑在内,在运河沿线建设了工匠镇。小镇建筑还原了得州的石灰石建筑风貌,有200多名工匠聚集于此,游客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手工业文化,也为工匠们的收入带来保障。

▍郊野段:足够野的河岸生活

圣安东尼奥在工业段、城市段的“大投入”模式,很难在漫长的郊野段实现。郊野段另辟思路,通过恢复原本过于“人工化”的河段的“野性”,与市区形成反差,成为“自然”活动中心。

如今,圣安东尼奥河沿线,吸引了大量企业聚集,其科技创新能力甚至超过近邻“硅丘”奥斯汀。此外,沿线物业的升值所带来的从价税,使河道的运营维护资金,摆脱了对城市财政的依赖。

04 水岸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水岸到底能不能发展为“经济”,而不只是生态工程,甚至是投入的“黑洞”,要取决于水岸“从硬件到软件”嵌入城市产业网络的深度。

大城市水岸经济所追求的“全”,是指优先局部发展需求,再“合零为整”塑造城市的综合吸引力。

中小城市水岸经济所依赖的“特”,也是指城市特色的打造,围绕特色投入多少精力挖掘都不为过,因为,这是中小城市能在竞争中胜出的,为数不多的“法宝”。

(摘编自上海空间规划设计院网站)

我要评价

对本文的评分:

建议信息

  • *建议内容: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