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点评:
当前,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如何实现林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建设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宁陕县立足实际,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猪苓产业,将其列为农民增收四大项目之一,人均增收2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发展路子。
“300公斤猪苓卖了1.5万元。林改家里分了186亩山林,加上县上扶持力度大,今年,我获得财政贴息贷款3万元,新栽猪苓600窝……”初冬时节,在宁陕县有名的“猪苓村”采访,旬阳坝镇大寺沟村民赵国成高兴地介绍说。所到之处,记者听到村民们谈论最多、最兴奋的话题就是“猪苓”。
大寺沟村只是宁陕县猪苓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立足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猪苓产业,今年将猪苓列为农民四大增收项目之一强力推进,猪苓产业迅猛发展。全县新发展猪苓30万窝,全县猪苓地存数量已经80多万窝,走到了全国猪苓大县的前列。县长邹成燕说:“猪苓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努力用3年时间把宁陕打造成全国‘猪苓之乡’,实现猪苓地存数达144万窝,形成一个亿元的大产业。”
因势利导壮大 “黑金” 规模
猪苓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药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而且广泛应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因而被誉为“黑金”。地处秦岭腹地宁陕县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猪苓最佳适生区之一。从2004年开始,该县大力发展猪苓种植产业,相继引进、探索出了半野生猪苓种植技术和立体化种植模式并迅速推广,宁陕一跃成为陕西的“黑金”富矿区,地存面积达到56万窝。
2008年,作为全省10个林权改革试点县之一的宁陕县,率先完成了集体林权改革任务,306.2万亩集体林的产权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落实到了农户,全县农民人均拥有林地面积超过50亩。一时间,分到林地的农民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高涨。“猪苓产业具有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价格一直走高,群众发展猪苓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宁陕县药菌办主任马玉平介绍说。
结合14个乡镇中有11个乡镇的53个村均适合种植猪苓,农民群众基本掌握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而且发展猪苓的热情高涨等实际,宁陕县因势利导,把猪苓种植作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来抓,列入2009年全县四大农民增收项目之一。
县长邹成燕负责包抓猪苓产业发展,11个适应猪苓种植的乡镇正职都有200窝以上的扶持点,副职都有50窝的联系点,鼓励一般干部保留待遇、脱产进行发展引导,村组干部带头发展猪苓种植。以猪苓规范化种植乡镇为龙头,夯实专业村组、专业大户网络体系,实现农产业的规模效应,积极发挥外联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水平。
总结分析几年来猪苓产业的发展历程,规模小、覆盖面低和发展资金不足是制约的关键。该县制定了“猪苓药源基地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安排财政扶贫贴息贷款600万元,推动猪苓产业发展。重点在旬阳坝、新场乡、太山庙等9个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猪苓适生区乡镇,大力实施猪苓标准化种植。在采取部门包帮、干部联营、引进客商等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龙头企业、强化考核等办法,不断扩大猪苓栽培入户率和种植规模,争取每年新发展30万窝,到2012年达到猪苓地存数144万窝,加上粗级产品的加工,打造成一个亿元的产业链。
基地带动建设 “猪苓之乡”
旬阳镇大寺沟村是宁陕县较早发展猪苓并引进半野生种植技术的村。2003年9月,该村被确定为宁陕县猪苓半种植示范基地。由最初的6户种植户、1名技术人员和1.5万元资金起步,经过几年发展,全村猪苓种植户到6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2.5万窝。旬阳坝镇党委书记廖文刚介绍说:“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全镇今年新增猪苓5万窝,产业覆盖率达到70%。”
今年,宁陕县进一步加大了猪苓半野生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在县长邹成燕亲自抓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专门调整县政府办公室作为大寺沟村的帮联单位。县上安排财政扶贫贴息贷款200万元支持猪苓半野生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先后两次到大寺沟村开展猪苓种植技术培训,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外出考察猪苓市场。村民朱学礼最初还有顾虑,在听了专家的讲座后,增强了发展猪苓产业的信心。以前每年只种植猪苓30多窝,今年新栽700多窝。
村民赵本泉夫妇一直在外务工,返乡后对发展猪苓有想法,却因资金的问题犹豫不决。得知这一情况后,县政府办三名干部共同筹资3万元以合作经营的方式,解决了他发展猪苓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借贴息贷款3万元,累计投入10余万元,种植猪苓1500窝。大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龙介绍说,“今年全村除两户五保户外家家栽猪苓,新栽猪苓25000多窝、人均超过100窝。
村民们发展猪苓种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宁陕县积极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猪苓产业健康发展。大寺沟村在原有的“支部+协会”、“党员带贫困户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组建了“宁陕县旬宝猪苓专业合作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今后长远发展的问题,为全县的猪苓产业发展探一条路子。
扶持政策的推动,示范基地的带动,全县猪苓产业迅猛发展。今年,全县11个乡镇新发展猪苓30万窝,地存数量达到86万窝;新翻10万窝、产量达4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标准种植打造“秦岭”品牌
品质决定猪苓的身价,如何做到提质增量,宁陕县把目光瞄准科学种植。大力推行猪苓标准化种植,全力打造“中国猪苓在秦岭,秦岭宁陕为最佳”的产业品牌,以此来推动猪苓产业做大做强。
推进猪苓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县积极申报国家级猪苓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加快全县猪苓标准化种植步伐。建立了江口、旬阳坝、皇冠3个乡镇规范化种植基地,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建立健全猪苓标准化管理体系,创建成8处示范点和100个示范户。加强种源和菌材管理,积极制定《猪苓种源管理办法》。发挥种植大户和乡土人才的作用,利用“科技110”平台作用和“科技之春”、“科技下乡”等大型活动,按照猪苓SOP操作规程,突出抓好标准化种植的技术培训。仅今年,就组织猪苓种植场现场培训8次、培训800余人,发放资料1000余份。
今年6月,该县制定的秦岭猪苓生长环境、猪苓菌种、猪苓菌材、猪苓密环菌、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秦岭猪苓六大标准体系,已由省质监局以陕西省地方标准发布,弥补我国猪苓栽培无技术标准的空白。与此同时,该县积极争取申请宁陕猪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面提升宁陕猪苓品牌的影响力。
借助标准化种植和秦岭绿色环保的效应,宁陕猪苓的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今年3月14日,ECBP项目中外专家到宁陕旬阳坝镇了解猪苓发展情况;9月初,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对宁陕的猪苓产业进行报道。
通过各项措施猪苓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宁陕,这片在林改后焕发活力的茫茫林海,已悄然变成农民致富的“黑金矿”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