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5期/工作交流/内容详情

汉滨:互联网+医共体+家庭医生 三驾车服务群众就近就医

作者:汉滨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时间:2023-11-01 11:15 来源: 【字体:

汉滨区辖23个镇4个街道办、293个村94个社区。辖区户籍人口102万人、常住人口89万人。汉滨区虽是安康中心城区所在地,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辖区。区境东西最宽处110公里,南北最长处310公里,农业人口高达78人,山区占比大、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是基本区情,75%的人口分布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的南北两山,最远的镇进城车程在3个小时。

“十三五”以来,汉滨区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但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条件差、专业人才短缺、诊疗技术薄弱,制约了健康服务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就医获得感。补齐医疗服务能力短板,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汉滨区立足区情实际,顺应群众期待,建设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启动建设紧密型医共体,不断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驾车共同发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进城为医生下乡,把远方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群众身边。

一、打造远程诊疗模式,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主动融入“互联网+”理念,通过数字赋能、信息跑路,解决农村区域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一是建好一个平台。2018年,通过财政投入、设备捐赠筹资9000余万元,按照“1+1+1”的建设思路,即1个基于“互联网+”的互通共享平台、1套基于强基层的医疗设备、1系列基于本地化的系统应用,建设了汉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覆盖3家区直医院、43家镇办卫生院、512个村卫生室,建成网上医共体。二是完善一套设施。对涉及的医疗机构卫生专网进行了全面升级,为镇办卫生院配置了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数字化设备,为村卫生室配置了心电、电脑、手机、视频音频等设施设备。依托区“互联网+医疗健康”指挥中心、区健康扶贫指挥中心、区域医疗数据监管系统三大平台,推进全区医疗资源共享,业务联动发展。三是建立一个机制。增加22名全额预算编制,在汉滨区一院组建了区域(智慧)医疗中心,建成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双向转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5大区级中心,从3家区级医院抽调150名专家远程值班,统一回应镇村的会诊、检查、转诊等需求,确保上下连通、快速反馈、结果互认。在区级层面,与解放军总医院建立合作,疑难杂症随时发起会诊。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机制的联结,形成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三级联动,三级医共体资源共享、业务联动发展,覆盖诊前、诊中、诊后,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村卫生室、镇卫生院的医生在线下检查,医共体医院医生在线支持、指导,可快速得到检查结果,让群众在村、镇就可以享受区直医院的诊疗,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专业人员短缺、诊治能力不足两大难题。同时,群众缩短了就医时间,减少出行费用,还可以用基层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享受二级医院的诊疗服务,有效解决了看病贵难题。2018年平台正式投用以来,累计完成远程门诊、会诊500余次、双向转诊4768次、远程影像、心电、超声诊断28万次、远程会议101次,一大批群众就近得到专业的诊疗,特别是一些心梗、脑梗患者得到了早发现,早救治。

二、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医生多下乡病人少进城。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补短强弱。一是推进紧密型医共体。为减少两山病人在路途中奔波,汉滨区2020年启动了区域医联体建设,推动城乡医疗资源联动,2022年,又启动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由区一院、区三院、区中医院牵头,与11家中心卫生院组建了3个紧密型医共体,实行人员队伍、绩效考核、药品器械、医疗业务等“八统一”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二是推进资源真正下沉。组织各区直医院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医共体内部医务人员互派、业务协同,推动区直医院常态化下乡巡诊驻诊,让群众在当地就能见到城里的医生。区一院在4个中心卫生院设立诊疗分中心,派出4辆救护车和急救小分队常住卫生院,纳入一体化管理,对卫生院不具备接诊条件、远程会诊发现的急危重症第一时间转诊,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急诊室,把救护车在路途的时间减少了一半。区三院常年在北山中原镇、南山洪山镇派驻专业医生,能在卫生院治疗的就地治疗,病情复杂的随时转诊,茨沟、大河卫生院需要手术病人,随时组织团队支援;区中医院在吉河、张滩、县河卫生院,下派业务副院长、护士长,全面负责3个卫生院诊疗行为的规范。三是推进预约诊疗服务。通过基层预约方式,不定期开设专家预约门诊,农村逢集日、常见病多发时,依据预约情况增派医生支援,让多数常见病、慢性病在当地卫生院能得到有效治疗。目前,基层卫生院(分院)通过医共体机制的联结,已成为区级医疗服务的有效延伸和补充,真正做到了关口前移,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打通群众看病难的“最后一公里”。

三、做实家医签约服务,让医生多上门群众有医靠。在脱贫攻坚中,汉滨区积极探索,在茨沟镇探索总结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茨沟模式”,在全省全国推广。一是持续巩固提升茨沟模式。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1+1模式(镇办卫生院责任医师团队长、全科医生、执业护士、公卫专干+乡村医生),组建210个家庭医生团队,定期进村入户为群众开展体检、慢病随访等服务。在卫生室,村医使用配备的健康一体机为村民做家庭医生签约和建档的基础检查,心电、血氧、血压规等检测服务信息,都会传输到健康管理平台上的患者档案,便于村医掌握患者病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在2022年12月中旬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农村迎来新冠感染高峰的关键时刻,进一步充实家庭医生团队力量,率先公开全区404个责任医师团队1230名医务人员的联系方式,对88409名新冠重点人群人建立三色管理台账,随时接受群众用药咨询,免费为弱势群众发放药品,及时转诊,确保危重症及时入院就医。二是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在服务模式上,大力发展远程会诊,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慢病健康管理嵌入到各成员单位,实现常见病、慢性病回流到基层就医,提高慢病管理水平。在服务手段上,将远程医疗系统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结合,家庭医生可及时为签约群众提供远程门诊、预约转诊、健康咨询、延伸处方等在线医疗服务,也可通过热线联系提供上门服务。全区完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00%建档,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均保持在省市中上水平。三是努力增强服务能力。坚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提升等统筹推进,着力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推动“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妥善解决村医养老保障,启动村医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医疗卫生队伍能力水平。稳步推进卫生健康项目建设,三年累计投资6.2亿元新建、改扩建22家医疗卫生机构,区三院传染病楼、公卫楼,区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启动建设瀛湖、流水、大河、茨沟区域医疗分中心,淘汰更换了一批车况差、年代久的救护车。聚力推动五大中心建设工程,区一院、区三院胸痛、卒中中心通过评审验收,区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复审。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60%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辖区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到7336张,基本满足了全区人民看病就医需要。

让基层群众尽享优质便捷医疗服务,是县区医疗卫生工作努力方向。汉滨区通过推进互联网+医共体+家庭医生医疗服务模式,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互相补充,将二级医院的诊疗‘搬’到线上和老百姓的家门口,让辖区群众与专家、医生“零距离”接触,就近就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下一步,汉滨区将加大探索力度,以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作为抓手,持续强化互联网+医共体+家庭医生融合互补,从区域协同推进分级诊疗、全周期管理推进医防融合、数字化赋能提升基层能力三个方面积极探索,积极构建“预防+治疗+康复”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模式,打造适宜汉滨实际、群众满意的医防融合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