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内在潜力不断释放、发展势头不可逆转。民建安康市委会围绕“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希望能够给工作推进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系统梳理,准确厘清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的难点堵点
调研认为,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面临以下工作难点:
(一)建设用地不足。受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诸多“保护区”叠加限制,县(市)一级几乎没有可开发土地,建设用地储备滞后,指标获取极其困难。全市占补平衡指标严重稀缺,用地倒挂问题严重,项目配套先天不足,建设过程矛盾重重。
(二)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出“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三次产业融合不够”的现状,生态经济化载体不强与经济生态化能力不足问题并存;现有企业多为传统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协作程度低,品牌缺乏影响力,产品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中心城市产业不够坚实,2022年GDP占比仅为31.99%,相比上下游汉中(35.38%)、襄阳(54.43%)差距较大,中心区域发展拉动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趋同。内部同质化与相邻城市间同质化发展并存。县域间产业和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类型单一,产品或服务差异性不显著,核心技术未充分体现,缺乏独特性。首位产业不够聚焦,资源分布天女散花,种类杂而不丰、优质规模化资源稀缺导致产业难以聚焦,如富硒食品加工企业小而散,品系品种多而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工业化水平、品牌覆盖率、经济外向度总体不高;与上下游同等相邻城市相比,在历史底蕴和交通等要素优势不明显的基础上呈现出同质化发展。
(四)保障能力不强。政策保障力度不够。上位统筹不足,政策“点穴”不精,资源配置、产业引导存在“牵牛打架”问题,营商硬软件环境相较周边无明显优势。资金投入强度不够。地方财政困难,项目建设和后期配套投入不足。环境保障能力不够。地理区位先天约束,区域性发展滞后问题影响要素交流、吸聚,内、外循环不畅阻碍产业升级步伐,国家大项目布局不足迟滞区域发展进程;交通优势不明显,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基础原料资源优势不足,原料、市场“两头在外”;路、水、电、气、通信网络要素保障不完善,特别是天然气循环通道建设的严重滞后,导致供给不足、价格居高;人力资源外流严重,本地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融资、服务、配套、进出口保障能力与上下游邻市相对优越的保障条件形成局部竞争劣势。
(五)生态约束趋紧。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诸多单列“保护区”项目“多区叠加”,让安康成为生态约束重点区域,91%以上的国土面积限制、禁止开发,可用开发建设用地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9%,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面临现实的结构性挑战。
二、思维破局,着力从重要节点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调控
城市发展,战略先行。推进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首先需要在宏观层面优化战略布局:
(一)狠抓区域性高位统筹。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赴省、进京对接汇报,争取能够在国家层面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副国级挂帅、部委牵头、省级领导召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区域发展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发展与服务国家大局的有机统一;系统研究水源地、受水区、影响区共建共治共享问题,推动建立符合汉江流域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与“项目补偿机制”,全力打造水源区、受水区、影响区利益链接机制。
(二)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建设,组建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职教集团,推动构建区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市场,促进要素区域间流动,建立构建全流域、全领域开放、规范、竞争的市场体系,完善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探索、建立便捷有效、利于区域人口流动的社保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共建、共享,以此支撑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三)搭建跨区域产业体系。加强与上下游比邻地区和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京津地区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对口协作关系,发挥京津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园区与生态城镇带融合发展。探索形成打破区域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机制,把分工协作、产业链延伸、园区共建和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绿色生态作为产业协同动力,把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升级关键支撑,有序推动区域产业错位发展、转型升级,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
(四)打造区域性开放高地。学习借鉴福建、襄阳、楚雄和南阳等地招商、企业孵化、资源配置与一体化服务成功经验,强化产业政策整合,形成整体宣传效应,立足本体,借助外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和铁路货运编组能力,引导物流资源与企业跨区域整合,打造跨区域“资源配置中心”,构建安康“大物流”产业;推动构建工商、税务、土地、环保、金融等部门联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真正拉动产业发展的关键部位、特别是核心市场主体上;着力解决办事环境、办理程序、信息共享硬支撑问题,重视“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安康海关建设,打造安康“贸易港”,推动经济开放发展。
三、因地制宜,立足地域禀赋针对性扬长避短转劣为优
(一)破解发展瓶颈。在用地存量上破局,解决指标不足问题。在守牢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基础上探索兼顾农村集体利益与市场需求的留用地开发方式;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用地指标特供政策,保障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在去同质化上破局,以错位竞争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避开同质城市锋芒,破解产业结构制约,实现“突出重围”;对标“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自主创新,破解两头在外难题,整合延长产业链条。在生态价值实现上破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流域水、森林、湿地、草甸、荒地、滩涂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确权登记,提升价值实现能力;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联手推进,合作共赢。
(二)完善基础配套。积极推动汉江水运畅通工程,统筹港口规划、建设,推进“长江—江汉运河—汉江”千吨级内河航运圈建设,加大梯级航电枢纽与通航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安康至丹江口库区IV 级航道建设,畅通汉江水运通道;争取尽快规划启动安张常铁路和西康第二高速公路,完善区域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交通网,打通“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链接通道,形成陕西南向开放重要“门户”;争取布局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区域交通运输提升、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汉水文化挖掘培育等重大工程配套。
(三)构建循环系统。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提高内部物料循环利用水平,组织引进、积极研发补链项目,建立产业生态系统“食物链”;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循环体系,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培育再生资源市场;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增加雨水等地表水收集,分类处理城市污水;构建汉江环境保护共同责任体系,加快调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好水质监测、碳排放交易、补偿机制量化支撑数据等基础性工作。
(四)做强实体经济。抢抓国家“大健康”发展机遇,结合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加快谋划、系统布局生态康养产业集群,发展药旅文大健康产业;加快培育硒特色农业、硒功能食品、硒康养文旅产业集群;积极引导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设立产业风投基金,提高区域实体经济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保护环境基础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提升部门服务能力,把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努力形成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