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5期/调研报告/内容详情

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对安启示

作者:余绪海发布时间:2023-11-01 11:10 来源: 【字体: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下辖1市5区,常住人口536.6万人。全市目前共有33个镇、11个涉农街道,607个行政村、153个社区,73.89万户乡村户数,耕地面积132.74万亩。近年来,常州市坚持在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体系下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挥了压舱强基固本开源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增添了内生动能。

一、主要特点

(一)总体发展均衡。2022年末,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438亿元,农村集体总收入39.3亿。集体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村(社区)85个,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村(社区)216个,200万元至500万元的村(社区)299个,50万元至200万元的村(社区)160个。

(二)经营占据主导。财政投入引导激励,资源资本充分运营,灵活拓展资源开发、生产服务、盘活存量、村企合作、抱团发展、农旅融合、资本运作等多种形式,2022年末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3.3亿元,占总收入的84.7%。

(三)运转健康持续。2022年末,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负债总额153.5亿元,年末净资产284.5亿元,负债率35.1%,处于合理区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支出26.9亿元,其中管理费用8.1亿元,提取公积公益金、福利费等7亿元,收支稳定。

(四)增收带动有力。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用于农户分配等7.69亿元,带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2元,增长5.7%,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经济增长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为1.8:1。

(五)目标明确坚定。制定《全市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计划》,明确2025年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村,新增经营性收入500万元以上村100个,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70%以上,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3%。

二、有效举措

(一)坚持“管理”塑能。一是规范制度明管理。建立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财务管理、公开公示等规章制度,对全市760个村级、1.6万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面资产清核,守牢发展先核资产、支出先预决算、结算非现金、收支必公示四道防线。二是规范监督强管理。构建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新增资金资产出借出租专项督查和工单系统,完善平台预警规则,及时预警处置未按月结账、资产资源经营闲置、场外交易、资产账账不符等信息,做到监管、预警、处置一体化。三是规范治理促管理。出台工作方案,形成指导手册,明确问题类别,统一整改流程,定期组织镇村自查,严格开展集体资金出借和资产出租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坚持“经营”聚能。一是开发资源。开发土地、水面等富集资源,建立农户与市场对接机制,以一二三产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盘活资产。盘活老村委、老厂房、老校舍等闲置资产,通过现代运营管理理念,以资产再开发再利用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服务生产。领办专业合作社、全资公司等,通过组织开展农资配送、农机作业、农田托管、耕地修复、冷链运输、仓储物流等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村企合作。发挥临近工厂、园区、市场等优势,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为市场主体提供配送、清洁、保障性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五是农旅融合。统筹利用乡村空间、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创文旅、农耕体验等美丽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六是资本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产权明晰的积累资金、土地资源等,通过收购股权、参股经营等方式经营企业,或者通过司法拍卖、协议购置等方式异地置业,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壮大村集体收入。七是抱团发展。强化村村联合、村镇联合、镇镇联合,打破地域区划界限,突破要素流动障碍,通过联合建改厂房、服务中心、商铺店面、农贸市场、仓储设施、人才公寓等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

(三)坚持“改革”赋能。一是持续深化产权改革。完成全市760个行政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审核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6.65万人,78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全国农村集体组织登记赋码管理系统内登记赋码取得特别法人资格,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息全部进入管理系统。二是试点探索政经分离。开展分账管理改革先行试点,探索村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改革,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分开。三是积极鼓励探索创新。鼓励支持农村改革,武进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农村宅基地择位竞价,溧阳市《农村产权交易农村集体“四荒”使用权交易服务规范》获市地方标准立项。

(四)坚持“市场”强能。一是“应进必进”强交易。按照“应进必进”要求,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与产权交易平台数据对接,2022年全市成交农村集体经济项目7260个,成交金额12.2亿元。二是线上交易畅渠道。畅通线上交易渠道,鼓励支持符合线上交易的项目采取线上交易,2022年全市线上交易农村集体经济项目1181个。三是用地入市开新源。全面启动集体建设用地标图建库等基础性摸排,加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价格指导,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截至目前,全市入市地块208宗,面积9466亩,成交金额31亿元。

(五)坚持“人才”提能。一是环境引人。出台《常州市公安机关促进人口集聚十项措施》,把“零门槛”落户人才范围由原来的高校、职业院校放宽到中高职以上学历。制定出台《常州市住房公积金支持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青春留常”实施办法》,打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二是精准选人。制定出台《村党组织书记“5A制”晋档升级管理办法》,年度升降定级,待遇全面挂钩。推行“定制村干”,设立“兴村特岗”。鼓励符合条件返乡人才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部分福利待遇,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聘请职业经理人参与日常经营,鼓励懂经营管理的人员进入管理层并与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三是政策留人。落实村干部“五险一金”和“企业年金”缴纳,推动优秀村支部书记取得事业人员身份。建立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考核及干部报酬结算办法,鼓励建立集体收入增长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报酬挂钩机制。

三、参考建议

(一)激发“人才”动能。一是拓源引人。优化环境、创造条件,拓宽发现、培育、吸引人才通道,开源选人进人引人育人。紧盯“辖区内有文化、有能力、有威信德能兼备者,外出从业、创业、兴业有意返乡者,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专家等发挥余热者,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两后生、职业经理人等意愿就业者,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对口支援人员等驻村帮扶者”等关联群体,打破学历、年龄、籍贯等限制,合规运用招考、选拔、聘任等方式,选出善统筹、会经营、有公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头人,培养懂经济、会管理、能力强的专业团队,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成长良好、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二是强策留人。在身份上,支持鼓励懂经营管理的人员进入管理层,并与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可以优先推动取得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在待遇上,支持鼓励符合条件返乡人才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部分福利待遇,落实任职人员“五险一金”和“企业年金”缴纳,建立集体收入增长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报酬挂钩机制。在成长上,支持鼓励年轻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进行学历提升,优先参加公职招考,以良好成长性保持新鲜血液吸引力。三是实惠聚人。切实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鼓励村民群众以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入股,广泛深度嵌入产业链、就业链、利益链,推动村民股东全过程、全环节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树立“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鲜明导向,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引导村民股东通过人岗相适的工作,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发挥“资源”优势。一是确保资源基础清。以村为单位,实事求是、全面彻底盘清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矿产、湖塘、滩涂、房屋等集体资源,登记建档。对于跨村跨区域集体资源,提级统筹,避免因历史、区域、人为等因素导致资源底数不清。二是确保资产底数清。逐项梳理村属资源型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全面清晰纳入“三资”管理平台,实行动态管理,防止资产“体外循环”和“人为流失”。三是确保成员身份清。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资格唯一、群众认可、公开透明原则,根据章程规定,统筹考虑户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生产生活情况等因素,民主讨论确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四是确保主体权属清。及时清产核资和确权登记,明确权责主体、股权量化和收益分配。以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为抓手,较真碰硬解决历史年代久远、租赁合同混乱、债权债务不清、清查整治难办等顽疾。五是确保责任分担清。厘清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和会员“四方责任”,明确责任分担方式和程度,切实做到“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

(三)遵循“市场”规律。一是灵活经营方式。灵活方式,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点开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可以发挥资源比较优势,通过发展农特、文旅、加工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拥有区位优势的村可以结合区域发展定位,通过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壮大集体经济;集体资本充足的村可以立足集体慎重研判,通过参资入股优质企业、项目等壮大集体经济;人力资源富余的村分行业、分工种组建产业、基建、农机、环保、家政、文化等专业服务队,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项目建设模式,通过劳务服务、物业服务等壮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探索创新。打破区划制约,积极探索村村联合、村镇联合、镇镇联合等方式,实施抱团发展,避免同质竞争。探索搭建更高能级发展平台,以镇为单位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总公司、以辖市(区)为单位成立农村集体经济集团公司,统筹配置资源要素。探索村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改革,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分开。积极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流转交易、农村集体用地入市联营、农村宅基地择位竞价、农业碳汇交易等办法。鼓励村集体有序推进土地整理,鼓励将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入市或合作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三是用好金融工具。鼓励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求特点,开发具有实操性的金融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优先支持;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用好“产业贷”“创业贷”“富民贷”等金融政策,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难题;鼓励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使用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互助资金,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担保等政策,鼓励建立农担公司,增强增信支持。

(四)营造“规范”环境。一是依规建制明规范。认真研究吃透中省政策,权责结合逐级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意见。逐步完善村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村级财务核算监督机制、农村公共服务各级财政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担机制等,探索健全符合村情民意和实际需求的管理制度。在充分尊重成员意见基础上,依程序制定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处理身份认定、折股量化、产业发展、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投资决策、收益分配、退股清算等与群众成员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二是依规管理强规范。坚持合规实用原则,建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系,依规管理、依规执行、依规监督。建立研判总结制度,充分听取会员意见建议,按规定按程序组织研判、集体决策、总结复盘。定期及时公开公示决策决议、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重要信息,保证会员群众的及时知情权、有效建议权和全面监督权。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用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强化动态常态监管。做好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建立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制度。三是依规担责促规范。充分考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殊性,依规追责、依规定责、依规担责,防止追责、定责、担责泛化和简单化。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对符合容错条件的大胆容错,对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的一体追查、澄清正名,对给予容错免责的明确在考核评优、提拔任用、职级晋升、工资奖励等具体方面不受影响,全力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干事兴业环境。

(作者系安康赴常州挂职工作组临时党支部书记、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