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巴,青山叠翠;滔滔汉水,两岸并秀。
走进有着“秦巴明珠”美誉的陕西省安康市,从秦岭山巅到汉水腹地,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安康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安康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创新走出了一条乡村绿色振兴之路。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作为全域脱贫地区的安康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保持长久脱贫、稳固成果是三农工作重心。为此,安康全力打造并持续稳固兴业富民产业链,富硒农业、文旅康养、新型材料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正蓬勃兴起,致富机制逐步完善,群众腰包日渐丰盈,乡亲们的笑容多了起来,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和谐画卷正在安康大地徐徐展开。
青山绿水”赋能乡村振兴
每到5-6月,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中国·醉美桑海”景区就会一派葱郁葳蕤,桑海绿林间,是当地村民用自家小院改造而成的民宿客栈、农家乐等。游客络绎不绝,或欢聚用餐、或采摘游玩、或散步赏景,时而被穿窗而入的绿意拥抱,时而被扑鼻而来的果香浸醉。
曾几何时,明星村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露天猪舍、牛圈、鸡圈随处可见。村民有的靠外出务工谋生,有的靠喂猪养蚕讨生活,甚至个别村民“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
为改变端着“金饭碗”却吃不上“致富饭”的困境,石泉县立足生态优势,深入挖掘以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为内涵的“鎏金铜蚕”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打造农旅融合示范样本,培育形成了乡村旅游和蚕桑、养猪、养鸡四大产业集群,成功打造出明星村“醉美桑海”网红打卡地,实现“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的美丽蝶变,走出了“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的明星路。
村集体成立了蚕桑、生猪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并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吸引了很多在外的年轻人陆续回乡,开起了民宿、农家乐。今年‘五一’期间我们接待游客超两万人。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万元,村集体收入48万元。”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满说。
明星村靠“青山绿水”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在安康不是个例。生态环境的修复让越来越多的村庄吃上了“农旅融合饭”。
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充分利用“高山、绿色、富硒”的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道路的硬化、茶园的修缮,让蒋家坪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买了简易货架放在路边售卖,土豆、野菜、茶叶、剁椒酱……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山货吸引着游人眼球。村民不禁感叹:“山货在家门口就变钱,以前谁敢想!”
生态环境是安康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发展优势,是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本钱。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生态环境优势,蓄积绿色发展动能,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深度融合,让乡村旅游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踏上“大道坦途”,有效助推了村美业兴百姓富。
新社区工厂”蹚出就业新路
脱贫攻坚期间,安康市近百万群众从山上搬进社区,他们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这关系着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康的答案是在创业就业上发力。
近年来,安康把支持“新社区工厂”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政策措施,优化企业服务,落实精细化管理,促进“新社区工厂”扩量提质。
之前我们家住在山上,老公在外打工,我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除了干农活别的也不会。搬到安置社区后,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比以前红火多了。”谈及生活的改变,在紫阳县多乐玩具有限公司务工的覃丕珍满脸笑容。
看到覃丕珍生活发生的变化,公司生产主管邢华菊打心里为她高兴。“她刚进厂的时候,还不会踩缝纫机,连一道直线都缝不出来。3年时间下来,从裁剪、绣花、车缝到充棉、手工缝合、包装,全工序的活她都能干得漂漂亮亮,还能独立制作成品,现在已经是我们厂的骨干职工了。”
有了厂子,增收就有了路子。在安康,像覃丕珍这样通过“新社区工厂”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家庭面貌和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群众数以万计。
近年来,安康市以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载体,在安置社区开办“新社区工厂”,让大量搬迁群众端上了稳定的“饭碗”。
在兴办“新社区工厂”基础上,安康市多地探索出“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带动工艺相近、简单易行的织袜家庭工坊等,为群众提供了“自立门户”的机会。
以前家里的房子大部分都空置着,现在我们发展织袜家庭工坊,抛开电费,两个人一个月净赚1.6万元,既实现了稳定就业,还能照顾家庭。”走进五里镇朝阳社区家庭工坊户李小荣家,12台织袜编织机正高速运转着,也编织着李小荣一家对幸福生活的梦想。
截至2022年底,安康市稳定经营的“新社区工厂”达到1016家,为当地3.2万名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其中包括8400多名脱贫劳动力;在100户以上的移民安置社区已经实现了“新社区工厂”的全覆盖。
一县一业”助力富民强县
秋季也是茶叶管护的关键期。在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茶农们正忙着在茶园修剪、除草、施肥……
脱贫户不仅能靠卖鲜叶赚钱,还能在茶园务工增加一份打工收入。”紫阳县营梁茶叶专业合作社创办人谢志爱说。
8年前,有着30多年茶叶种植、销售经验的谢志爱在营梁村成立了合作社。目前,这个合作社统一管理着530多亩茶园,对茶园管护、采摘、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据了解,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脱贫户)”的产业帮带模式,每年带动群众增收300多万元,帮助本村及周边300多户脱贫户就业。
富硒茶是安康市的名片,也是全市6大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安康市紧紧围绕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将富硒茶、魔芋、核桃、生猪、生态渔业5大富硒特色产业,以及中药材、烤烟、木瓜、拐枣等特色产业定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构建起“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模式。
目前,安康市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709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0家,实现农业总产值216.97亿元,带动50.3万农户增收。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今年以来,安康市稳步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不断加大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的力度,用于发展产业的衔接资金占比达到55.29%。
目前,安康市形成了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富硒食品、文旅康养、劳务加特色产业的帮扶产业体系,正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集群,让更多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安康市将聚焦茶叶、魔芋、生猪、生态渔业、核桃、蚕桑等特色产业,选育一批优势特色良种,建成一批优质产业基地,创建一批“航母”园区,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拓一片稳定销售市场,打造一批知名富硒品牌,建成一批十亿级产业强镇、百亿级产业重点县,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收入。
内外兼修”造就和美乡村
阡陌间一幢幢白墙青瓦、朱门红窗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孩童们在宽阔的场院里嬉戏打闹,老人坐在屋檐下抿上一口茶,簇簇鲜花越过墙头舒展着绿枝新蕊,与蓝天碧水青山勾勒出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
几年前村里还几乎都是土路,坑洼不平、畜圈乱建,生活环境真的很差。”回忆起以前的村庄面貌,安康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村民廖少华十分感慨。
如今坐在自家院中,院坝是水泥硬化好的,微风拂过院落边栽种整齐的丛丛花草,再也不见泥土院坝灰尘满天的景象,大门敞开着,屋内也是一派窗明几净、温馨雅致的模样。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居住环境都好了,户户见绿,出门望景,村内图书阅览室、卫生室、文化戏台、文化广场、村史馆一应俱全,我们过上了跟‘陶渊明’一样的生活。”廖少华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安康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提标升级,启动创建“百千工程”示范村,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等,统筹推进农村公路、清洁能源、居住条件、快递物流、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养老托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同时,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全域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健全“三治”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全面开展“百日提升督帮”和“入户走访听民意、问题排查惠民生、矛盾化解暖民心”行动,基层治理更加完善,老百姓生活更有温度。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如今的安康市,正沿着“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路径,乘势而上、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安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场接力跑,容不得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安康市会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再接再厉,全力做好‘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各项工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作出新的贡献。”安康市市长王浩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