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立足县情实际,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优质烤烟、畜牧养殖、特色林果三大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了农民增收、建设经济强县步伐。
金色经济
旬阳县认真审视县情,面向市场定位,抓住国家“南烟北移”陕西省“北烟南移”、烟叶均价整体上调、烟叶市场销路看好、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等有利契机,把烟草生产作为优势产业来抓,大力发展“金色经济”,使烟叶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叶”。2004年,全县烟农单项收入6100万元。今年,该县科学种植订单烤烟10.7万亩,力争实现收购产量22万担、农民收入过亿元目标。
实施大户带动战略,促进规模化生产。选择生产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的乡村,实施“大乡、大村、大组、大户”示范带动,使生产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为扩大基地规模,采取了反租倒包、转包等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广大农民开展规模种植,以重奖种烟大户等手段激励农民,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栽植面积超过万亩的乡镇两个,1000亩以上的村23个,100亩以上的组334个,10亩以上的户3351户,最大户超过200亩。
开展优质服务。实施订单种植,烟草部门积极拓宽销售市场,主动与宝鸡、龙岩等厂家签订销售合同的同时,继续与全县烟农实施“订单种植”,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烟草部门还拿出1500万元资金用于对烟农籽种、地膜、农药、肥料及烤炉修建等扶持补助。该县以组织开展“科技入户”活动为载体,抽调380名烟草技术员组成23个“技术服务分队”,常年巡回乡村户,对整地、育苗、移栽、烘烤、田管、分级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手把手地指导服务。
银色经济
旬阳县把发展以山羊、白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予以重点扶持,推动畜牧产业的提档升级,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至2004年末,全县仅猪羊饲养量超过70万只,产值超过两亿元。今年,筹建60个重点村,发展900个养殖大户,使山羊和生猪饲养量达到90万只。
发挥优势,把主导产业选准。旬阳县地域面积广阔,发展畜牧资源丰富。该县抢抓蜀河电站、旬阳电站等水电项目,西康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襄渝铁路复线等一大批工程将在近年内开工建设的大好机遇,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快速发展以羊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思路,并建立了纳入一级目标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支专业推进队伍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把产业结构向畜牧上调,把增收渠道向畜牧上靠,把工作精力向畜牧经济上投的良好氛围。
政策扶持,把畜牧产业做大。制定出台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多方协调,多元筹资,政银联手,先后争取到3000万元畜牧发展专项贷款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资金,同时县财政还筹措200万元资金扶持发展畜牧养殖,推动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干部带头,抓点示范。按照“抓好示范,带动产业,致富百姓”的发展目标,该县出台了“干部身份不变、晋升职称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发放贴息贷款,收效归己,成效明显者优先提拔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在职干部带薪离岗发展畜牧产业,首批156名干部已经开始投入生产。由40名技术员组建的“畜牧产业科技服务队”常年巡回村组户开展饲养、繁育、防疫等技术服务。
绿色经济
旬阳县坚持放活林地使用权,稳定林地所有权,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增加经济总量,实现青山常在、民富山绿的重大举措,以“让山绿起来、让水清起来、让民富起来、让林业体制和经营机制活起来”为目标,不断发展壮大“绿色经济”。目前,全县发展特色林业超过45万亩,年均实现产值2亿元,“绿色银行”成为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转变观念,思想发动。县委、县政府根据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新定位,以转变认识为先导,通过加强宣传,思想发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业经济的重大意义,树立“致富在人,优势在林,潜力在山”的新观念。
大力扶持,政策驱动。制定《旬阳县发展特色林业优惠政策》,在林地使用、流转、种苗供应、林权确认等各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并不断在实践中规范、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促动效应。
特色林业优势凸现。狮头柑、荷包杏、大枇杷、白樱桃、金银花等特色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西安、武汉等地客商上门抢购;拐枣、魔芋等远销韩国等国际市场;10万亩桑园、10万亩橡子、20万亩青竹及杜仲等林业基地已经建成,广大群众将在发展特色林业中见到更多的实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