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挥舞流动的党旗 点亮奋斗的青春

    ——旬阳县外出务工流动党员陈明钰先进事迹报告材料

    作者:旬阳县委学习实践办 时间:2009-11-23 17:29 来源:旬阳县委学习实践办 字号: 打印

    2005912,一位来自陕南山区的青年农民工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站在人民大会堂里,在全国优秀进城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激情演绎“小陈热线”的传奇故事,引起了台下3000多名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掌声经久不息。接下来报告团在河南、上海、广东、重庆等地巡回报告,这位热线的创办人更是大受欢迎,他的事迹被8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他的名字和他的“小陈热线”一下子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他的家乡和他所务工的地方人人都为之喝彩!他就是旬阳县优秀的外出务工青年、艰苦创业的标兵、流动党员的典范陈明钰!

    其实这些荣誉对于陈明钰而言只是冰山一角。他进城务工10多年来,先后被评为2000年青岛市十大新闻人物;2001年山东省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2004年青岛市法律援助先进个人、感动青岛十佳人物;2005年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2007年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山东省五四青年标兵;2008年被选拔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也许会有很多人要问,他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何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惊叹的成绩?!说起来,陈明钰这一路走来,还真是不容易啊!

    陈明钰生长在旬阳县吕河镇双井村,这是一个偏僻而又落后的地方。1993年,高中毕业后,他急切地想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就想办法说服家人,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养鸡,种绞股蓝,尽管出了力,流了汗,可结果无一成功。

    刚刚步入社会,这当头一瓢冷水,首先就让失败给陈明钰上了一课。无奈之下,又在亲戚的资助下,到安康城学习厨艺,并拿到了三级厨师资格证书。当时,正是大量的农村青年走出大山到沿海城市打工的高峰季节。陈明钰也像其他人一样,怀揣着自己的希望和对大海的向往踏上了开往青岛的列车。

    初到青岛,陈明钰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但新鲜感在几天之内就迅速消退了,吃的、住的、干什么工作,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都摆在了面前。人生地不熟,找工作屡屡碰壁,一连转了几天,工作没找着,身上来时带的钱也不多了,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身上只剩下1.4元钱,没有办法,他只能吃馒头,喝开水,白天找工作,晚上睡候车室。

    好不容易,陈明钰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找到一家工厂食堂,当上了炊事员,每月工资60元。他知道工作来之不易,必须好好珍惜,干起活来从不挑拣。一个上午切上百斤肉是常有的事,工厂四班倒,一天就要忙活四次,就是十多个小时,时间一长,扛不住了,在一次做午餐时身子一晃晕了过去。打工的艰难和辛酸,真是让他刻骨铭心哪。

    但付出总会有收获。陈明钰由于腿脚勤快、干活卖力,厂领导把工资由每月60元涨到280元。

    就在他刚刚觉得比较顺当些的时候,却又突然遭受莫名的委屈。厂里因为丢了一个电熨斗,有人怀疑到自己,逼着让他承认。这让陈明钰很生气,第二天就愤然离开工厂。

    随后,陈明钰去了隔壁的一家工厂去上班。8个月后,工厂裁员,作为临时工的陈明钰被裁掉了。为了维持生计,在工友的劝说下,他19957月再次来到了铝加工厂,期间,一位工友告诉陈明钰这样一件事,给了他极大的震动:有个民工在离铝加工厂10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上班,由于厂里经常丢东西,工厂派了两个保安蹲点守候,当这个民工看完录像回来,被拖到保安室遭到一顿毒打,当场晕了过去,并被勒令在24小时之内离开,连工资都没要。

    陈明钰惊呆了,觉得这种事随时都有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在这以后,他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外来务工人员遭受侵犯的事情:拖欠工资、超时劳动、无缘无故被老板打骂......陈明钰知道,当打工仔随时随地都有遭到权益侵犯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像自己这样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陈明钰萌生了学习法律的念头19964月,陈明钰毅然报名参加了山东大学自考法律专业。

    都知道自学考试难,殊不知打工青年参加自学考试更是难上加难。陈明钰首先得挣钱养活自己,还要省吃俭用攒钱交学费,更重要的是挤时间学习。白天打工忙活一天,真是筋疲力尽,动都不愿动,可一想到晚上上课,饭都顾不上吃就骑车10公里往学校赶。住的集体宿舍乱糟糟的,为了找个安静地方,在师傅的帮助下,陈明钰在一间厕所旁间出了一个5个来平方米大小的地方读书学习:令他最难忘的是为了省钱买书,冬天都舍不得买棉鞋,一双脚冻得长满了冻疮。

    祸不单行,1997年铝加工厂的效益不好开始裁员,陈明钰又被辞退了。后来去了一家宾馆,尽管薪水低了很多,但8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可以有自己支配。有些人笑话他说:“一个打工的还想学法律,真不知天高地厚。”冷嘲热讽更激发了陈明钰暗下决心,憋足了劲儿也要学出个样来给他们看看。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陈明钰一堂课也没有落下。有一次雪下得很大,辅导班有五六十人只来了他一个人,课堂空荡荡的,老师被他这个小个子的异乡人深深感动了,说:“就你一个人我也要讲!”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明钰终于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法律大专文凭。打工期间遭的罪、受的累,都没有让这位刚强的小伙子低过头、掉过泪,可捧着苦读换来的红彤彤、沉甸甸的一纸毕业证书,陈明钰哭了——作为打工仔,他没有积攒下多少钱,可是却收获了知识,磨练了意志;他不觉得自己贫穷和懦弱,相反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自信!因为他知道,这是知识的力量!

    在打工、自学,获取生活、学习进步的同时,他从来没有忘记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在党组织的关怀和自身的努力下,陈明钰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多年以来的夙愿。

    成功的喜悦,陈明钰总是第一个写信告诉远在旬阳老家的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和鼓励。但这一次盼来的回信却让他难以平静。信上说村里有几个民工在外地干了一年的活,却拿不到一分钱的工资,他们找老板讨账,却被连哄带骗,只好空着手回家。邻村有一个家里,男人出外打工,几年间音信全无,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陈明钰又一次感到震惊和愤怒。他觉得,绝大多数农民工权益被侵犯,其实最根源的问题是自我法律意识不够,不懂法,不了解法律,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才是目前最重要的。陈明钰就想,自己虽然流动在外,但作为一名党员,处处都应该闪光发热,他要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想到了开办一条法律热线,用自己学到的法律常识来给他们一些指点,帮助他们。

    为筹办“打工热线”,陈明钰四处奔走,这时候,《青岛晚报》的记者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好多关心他的青岛市民也给于了支持和鼓励。

    20001123,全国第一条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免费法律服务热线——“小陈热线”终于开通了。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热线一开通便“热”得烫手,原定每晚七点到九点的热线实际根本不够。早晨5点半就有人打进电话“诉苦”,晚上11点多铃声还响个不停。那一天,陈明钰做了记录,有31例咨询,其中涉及工资21例、工伤3例。

    当时有位江苏省的包工头,带着100多个民工搞建筑,建筑公司一直没与他们结算工资,工人的工资也就一直拖着,因为害怕工人讨要工资,包工头4年都没敢回家过年。有的民工追到他家里,他老婆就把养的4头猪杀掉,给前来要工钱的民工每人一份猪肉。

    包工头打听到“小陈热线”后,就给陈明钰打电话。陈明钰同情包工头,更想到还有100多瞪着大眼睛的农民工。随后就与建筑公司联系,开始,老板听到他自报家门后说“你个破热线算个啥?”就把电话挂断了。陈明钰耐心的多次拨通电话,与公司老总谈法律、谈人情、谈社会,最后竟然把老总说服了。第二天包工头就领到16万元。陈明钰又对包工头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钱发到民工手里。一个月后剩下的16万元也全部结清。

    刚开始的时候,陈明钰开办热线也就想通过法律咨询,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但是有一些工友对法律知识,包括一些程序性的问题,都是一无所知,遇到这样的情况,陈明钰就给代写诉状,或者帮他们出主意,甚至有些情况亲自到法院去替他们进行诉讼。这些都是无偿的。

    一名来自安徽的打工妹,不幸在打工的饭店跌断了腿,老板给她只付了700元住院费,伤未好就出院,向老板要工资,老板却态度蛮横的一分不给,无奈的她选择跳海自杀,被一名军人救出后,告诉了她陈明钰的热线电话,女孩哽咽的诉说了自己的遭遇。陈明钰一边认真地听,一边耐心地开导她,鼓励她到法庭打官司,后来,陈明钰还为她请了律师。这个打工妹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更使她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2003冬,一个四川口音的打工仔,在电话里说因为老板欠了他的工资,所以他要用炸药包将工厂炸平。陈明钰急了,与他商定了约会的地点,一见面,他便拉住打工仔的手说:“兄弟,你千万不要干傻事。”陈明钰把自己的经历和对这件事的看法一五一十,全公诉了他,几个小时后,那位打工仔动情地哭了:“明钰,我听你的,我按正当渠道解决吧。”

    陈明钰义务为外来务工人员讨工资、维护权益的举动,赢得了打工族的赞许,同时也惹恼了一些老板、包工头,不止一次有人打电话挖苦他:“你小子吃饱了撑的?”更有甚者公然威胁:“你再管敢闲事,当心把你小命儿废了!”而陈明钰总是不愠不火地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说法律,从未在恐吓面前退缩。

    十几年来,陈明钰累计接到全国各地打来的热线电话55000多个,回复来信和电子邮件1500多封,书写诉状等法律文书145份,帮助出庭应诉223起,举办法律讲座180多场,帮助讨回工资400多万元。

    在陈明钰的感召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进来,“小陈热线”现在发展成为拥有30多名律师和众多记者、热心社会青年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的团队。2006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工会、团工委和计生协会等组织。

    为了更好地服务流动人口,陈明钰在青岛市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新市民之家”,开办了文化驿站,定期和文化部门联合组织卡拉ok、歌唱比赛等文体活动,和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一起组织多个志愿者队伍,到建筑工地、社区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活动,组织流动党员开展结一个对子或交一个知心朋友、管好一片绿地、包好一个楼道或院子的卫生、为社区做一件好事、出一个好主意等活动,让这些外出务工党员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为党员形象增添了光彩。

    1994年外出务工至今,已有整整15个年头。这15年的风风雨雨,让陈明钰经历了太多太多。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成长为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的模范,陈明钰始终坚信,只要拥有理想和追求,只要愿意学习和奋斗,就一定能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他说,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创造幸福,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奋斗点亮青春,陈明钰用他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挥舞着流动的党旗!平凡之处见伟大,他用自己的激情奉献美丽着自己无悔的人生。在旬阳、在安康、在全国,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还有许多背负理想、执着追求,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挫折屈服的有志务工青年、有为流动党员,我们相信,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还会涌现出成千上万个像陈明钰这样的好典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kxfz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