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 > 正文内容

关于印发《安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719776475-GK-2023-1018 发布日期 2023-06-02 08:43
来源 安康市生态环境局
内容概述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切实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我市碳达峰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根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陕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字体: 分享:
安环发〔2023〕22号

市生态环境局各分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经贸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税务局:
  现将《安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康市生态环境局   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安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安康市交通运输局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国家税务总局安康市税务局
2023年6月1日

安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切实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我市碳达峰工作的促进保障作用,根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陕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生态安康、幸福安康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从源头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优化调整,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2.5%。全市削减化学需氧量3895吨、氨氮190吨、氮氧化物800吨、挥发性有机物660吨。全市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统筹融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全市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协同能力显著提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气、土、固废、温室气体等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加强源头防控
  (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全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突出空间布局约束,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活动,开展生态功能受损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活动,积极探索提升生态功能与增强碳汇能力,确保重要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重点管控单元应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对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要求,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一般管控单元严格落实减污降碳相关要求,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约束作用,探索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安康高新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恒口示范区管委会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下同,不再一一列出〕
  (二)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新改扩建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要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强化规划环评效力,优化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与实施时序。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及证后监管,强化环境信息依法公开。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开展传统产业聚集区综合整治,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环保治理水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工艺、设备、产品,持续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提标升级改造。〔市生态环境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严格控制煤炭能源消费增长,加快高耗煤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有序推进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安康高新区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工作和汉滨、旬阳等县(市、区)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及安康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动安康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完善电网体系,实施安康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化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至旬阳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加快天然气气化工程向具备条件的镇村延伸,提升城乡天然气利用水平。到2025年,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7%。〔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提倡使用绿色产品。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有序禁止、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应用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引导实体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避免过度包装。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和“光盘行动”。发挥党政机关与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公众自觉践行低碳行动。〔市发改委、市妇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邮政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突出重点领域
  (五)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推进富硒食品、旅游康养、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毛绒玩具等重点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行产品绿色设计,鼓励企业创建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以建材、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从原料选择、工艺升级、循环利用等环节着手,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利用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鼓励园区和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5年,创建绿色工厂5个,力争创建绿色园区1个。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探索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开展协同创新示范。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进交通领域协同增效。大力发展水路运输、公共交通低能耗运输方式,积极开展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路等清洁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到2025年,水泥等行业及年大宗货物运输量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物流园区的清洁运输比例提高到70%以上。加强港口码头及船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行人步道和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城市建成区完成“绿波带”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2025年底前,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推进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每年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城建渣土车和市政轻型环卫车中新能源车辆比例不低于80%,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覆盖率达到100%。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40%。〔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优化城镇布局,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建筑拆除管理,有效杜绝大拆大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使用,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建设。加强建筑垃圾管控,大力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1万平方米。扎实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与改造,提升既有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合理管控城市照明能耗,防止过度亮化和光污染。推动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传承陕南秦巴民居等特色风貌,推进低碳环保农房建设。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取暖应用示范。〔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大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土壤固碳等技术推广应用,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强度。建立健全监测评价体系、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生态农场创建。发展稻渔生态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模式,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整市推进行动,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强化秸秆燃烧管控,推动农业废弃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和畜禽粪污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增加耕地土壤碳库容量,增强农田固碳能力。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范围,提升生态农业碳汇。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0万亩,改造提升7万亩。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引导群众使用先进适用的低碳农机装备、节能环保灶具等生产生活用具。〔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进林业领域协同增效。加快“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和“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安康湖”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林还湿、重点防护林建设等工程,逐步提升森林积蓄量和森林碳汇储量。到2025年,森林积蓄量达到85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加强湿地保护修复,鼓励在重要河口、河流交汇处等敏感区域,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中心城区绿化提升工程,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优化城市绿化树种,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强化城市山体河湖等自然风貌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到202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以秦岭、巴山和汉江为重点区域,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完成境内主要河湖划界工作,严格河湖岸线管理保护,持续开展河湖“四乱”整治,坚决守牢河湖生态安全底线。按照国家和省级统一部署,推进秦岭区域等典型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实施河湖、湿地、历史遗留矿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提升碳汇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环境治理
  (十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加大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协同治理和减排力度。推动水泥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油品挥发性有机物综合管控和制药、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在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开展全市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含氢氯氟烃的企业管理改造,鼓励替代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积极推进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探索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甲烷减排示范工程。〔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深化沿江、沿河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禁止在汉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按照《安康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安康市“十四五”地表水国考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持续推进河流协同治理和精细化分区管控。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巩固国家节水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进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到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5%。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到2025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到0.604。强化城镇节水降耗,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和漏损治理。快推进水环境PPP项目,建成中心城区关庙再生水厂,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40%以上。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因地制宜推广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技术,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协同控制。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鼓励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地块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鼓励绿色低碳修复,推广先进适用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注重节能降耗。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推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和绿色化改造。推动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推动尾矿(伴生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设施,建成中心城区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垃圾分类中心。到2024年底,全市各县(市、区)城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5年,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加强废弃农用薄膜、化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和集中处置。探索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试点,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强化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和安全处置的监督管理。深入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危险废物安全规范利用处置。推进新污染物污染治理。禁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添汞产品的非法生产,严格落实履约管控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模式创新
  (十五)以“秦创原”平台建设驱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目标要求,依托秦创原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优势,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围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加快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建设,持续深化“三园联建、三化协同”创新机制,积极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务实合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实现科技型创新企业质量数量双提升。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市产业、技术协同降碳,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市融入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以试点建设引领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以及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县(市、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有基础的城镇开展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开展低碳产业园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合理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能源循环高效利用。支持集中供气供热、余压余热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到2030年,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以先进技术示范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采用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技术措施,科学处理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建设发展关系,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工作和碳排放强度对标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和固体废物等多种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大幅减排,实现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推动水泥等重点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鼓励企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试点示范。〔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支撑保障
  (十九)加强协同技术推广应用。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强化成果需求对接,推动重大研发成果落地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效益高、可推广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设备,开展水泥等烟气超低排放与碳减排协同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人才培育,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加强排污权交易、碳排放管理和碳交易管理,推动排污许可管理与碳排放管理相融合。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减污降碳相关经费的财政保障,加大政府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严格落实国家阶梯电价政策,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进一步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减污降碳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气候投融资,积极申报气候投融资项目,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应用,将其作为阶梯电价、用水定额、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控等差异化政策实施的重要依据。〔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办、人民银行安康市中心支行,安康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依托现有自动监测网络开展监测试点,将温室气体逐步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落实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常态化编制市县两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畅通减污降碳基础数据获取渠道,提高数据时效性。落实《陕西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落实固定源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管理制度,实施一体化监管执法。探索实施移动源碳排放核查、核算与报告制度。〔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扛牢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明确目标节点,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各市级相关部门,安康高新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恒口示范区管委会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十四)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将绿色低碳发展和减污降碳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企业管理人员能力水平。要充分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和各类传播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畅通生态环境问题信访渠道,提高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水平。〔市教体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加强交流合作。深化苏陕津陕协作、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合作,安康市西安市协作,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气候投融资、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生态环保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对口合作向纵深发展。〔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加强监督考核。统筹协调减污降碳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关键指标纳入市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重点任务。〔市考核办、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