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互动交流>人大建议>人大建议 > 正文内容

    关于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

    名称 关于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
    编号 15 领衔代表 乔永信 办理部门 市卫健委 办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许伟 签发日期 2023-02-16 发布日期 2023-09-01 类别 A
    正文

    关于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

      

    紧密型医共体是县域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新型医疗卫生组织与服务实现形式,是以县级及以上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实行区域集团化管理,医保基金实行按参保人头总额预算方式支付的一项综合改革,是实现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切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经过试点探索,我省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如下问题:责权不明晰,医共体建设推进缓慢;“治病”中心成习惯,“健康”中心转变慢;运营机制欠完善,双向转诊下转上容易、上转下难;医疗资源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匀,边远乡镇就医难,服务能力待提升;考评考核未细化,绩效利益分配落实难,造成医共体建设运行不畅。  

      建议:

      1.完善组织架构,统一机构法人,推行单总院模式

    做实区域健康管护体系,将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人、财、物、事、绩、管全部上收总医院负责,整合为唯一法人代表的一体化机构,明确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院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强政策协同性,解决县域医共体建设运行中的协同困境;加强对整合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改革,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2.深化“以健康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医共体建设应当是以“健康”为中心,将其作为所有相关行动者的共同目标,围绕其开展整合与协作,并将区域内居民健康情况的改善作为服务子系统与政策子系统的绩效目标加以考核。在“健康”的导向下,应当进一步在横向上进行拓展,推进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协同与融合,真正建立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全周期的连续性服务体系。

    3.重塑服务流程,做到信息共享,同质化运行

    引导合理就诊秩序的形成和加强服务的连续性。加强信息化建设,包括在不同医疗机构和行政部门间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数据与信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的应用,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取消总院给下级医院临床、影像、心电、检验等会诊收费的政策,做到同质化运行。对于部分适宜病种实施“同病同保障”,引导患者向基层分流。

      4.加大边远乡镇全科医生培养,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

    由总院按照相关分院所服务人员的数量、交通情况综合评判,统一标准,增强镇村相关医疗机构的建设。人事编制方面实施“编制周转池”,建立基层全科医生培养、使用、留用、晋升机制,把待遇向基层倾斜,明确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服务期限,确保医疗队伍的稳定,促进人员在医共体内有序流动。

      5.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紧密型医共体框架的构建从“存量优化”和“增量引入”两个路径为解决基层服务能力的问题提供良好的组织条件。从“存量优化”的角度,牵头医院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从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基层“赋能”,包括派出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长期担任分院院长、组织专家定期下基层巡诊、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进修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从“增量引入”的角度,分院人才的引进由总院统筹管理,在外部人事编制改革政策的配合下,根据分院的基础与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引进,并给予相应的绩效薪酬、晋升等多方面的激励,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与发展活力。

      6.细化考评细则,充分发挥绩效的杠杆作用

    统筹使用医共体内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与绩效管理制度,转变绩效考核模式,以健康结果为导向对服务提供机构、人员以及行政部门进行考核,实现内外部激励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缩短医保资金预拨付的周期,及时兑现医保基金结余奖励政策,完善细化“合理超支分担”医保基金的办法,确保医共体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

             


    复函
    类别A

    安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签发人:王 黎
    安卫函 〔2023〕 133号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5号 建议的答复函
    乔永信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第1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以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为抓手,全面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去年在汉阴县召开了全市医共体建设现场会,大力推广汉阴县医共体建设经验。今年,市委深改组将“县域医共体建设”列为市级领导包抓事项,市政府落实一名副市长牵头抓好此项工作,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部门全力推进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印发了进一步加快医共体建设的通知,压实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要
    求,加快改革措施落地落实。目前,全市已挂牌运营医共体17个,实现了县域全覆盖。石泉、汉阴医共体建设经验先后在省、市推广,汉阴“1522”医共体模式入选全国医共体建设典型经验汇编,今年还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要求总结推广。
    在医共体服务能力提升上,市卫健委建立健全了医共体分层帮扶机制,实施了市级医院带动县级、县级医院带动镇级、家庭医生签约带动村级的“三个带动”,与组团式帮扶、苏陕协作等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提升县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基层“赋能”。同时,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作为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十大提升行动”之一,全力推进市级建高地、县级强龙头、乡镇建枢纽,先后有5个县区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等新院区建成使用,对4个重点县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6家县医院启动国家“千县工程”建设,1个县启动三级医院创建,10个县(市、区)实现急诊急救“三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中心)全覆盖,84个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相关标准。
    在医共体的组织架构上,市卫健委全力推广汉阴县“一个总院+若干个分院”的单总院模式,强化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统筹管理。引导各县(市、区)成立医共体党委,重大事项由医共体党委研究决定。各县(市、区)建立健全医共体章程及相关制度,建立由医共体总院负总责,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将县人民医院定位为“大综合”发展全能医疗业务,县中医医院定位为“小综合、大专科”重点做强中医业务,县妇幼
    保健院定位为专门做好妇女儿童专科业务,强化县级医疗机构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常态化协作,推动医共体成员单位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今年,汉阴县探索医保结余资金向疾控机构分配、宁陕县探索建立专项“健康管理资金”机制,鼓励医共体单位共同做好健康管理服务。
    在医共体外部管理体制改革上,多数县区落实编制备案制或人才编制池管理,解决医共体内编制总量不足问题。汉阴、石泉、宁陕、平利等县对医共体内县、镇医疗机构编制分别核定,在编制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统筹县、镇医院人员合理流动。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县招县管镇用”的办法解决镇级招人难问题,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待遇向基层倾斜,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80%的乡镇落实了“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在村级积极推进村医“镇聘村用”,让镇卫生院与符合条件的在职村医订立劳动合同,兑现薪酬待遇并购买养老保险。为了确保村医队伍的稳定,汉阴、旬阳、紫阳等县区与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及时培养补充村医的后备力量。
    在医共体内部绩效考核和利益分配上,各县(市、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全面开展绩效考核,落实同岗同待遇,对下派到基层的业务骨干给予一定激励。汉阴、石泉探索开展了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对医共体打包预付的试点工作,及时兑现医保基金结余奖励,使医共体成员单位成为“一家人”。目前
    存在的困难是,医保基金的打包必须经省医保部门的允许才能实施,我市目前仅有2个县获得允许作为试点,其他县区尚不能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向上汇报沟通,协调省级扩大医保基金打包的试点范围。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落实中、省、市医共体建设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强化工作内容,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让群众能切实感受改革带来的普惠。同时,我们也将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知晓医共体带来的便捷,让惠民工作做的实。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