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
名称 | 关于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 | ||||||
编号 | 15 | 领衔代表 | 乔永信 | 办理部门 | 市卫健委 | 办理状态 | 已办结 |
签发人 | 许伟 | 签发日期 | 2023-02-16 | 发布日期 | 2023-09-01 | 类别 | A |
正文 |
关于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建议
紧密型医共体是县域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新型医疗卫生组织与服务实现形式,是以县级及以上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实行区域集团化管理,医保基金实行按参保人头总额预算方式支付的一项综合改革,是实现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切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经过试点探索,我省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如下问题:责权不明晰,医共体建设推进缓慢;“治病”中心成习惯,“健康”中心转变慢;运营机制欠完善,双向转诊下转上容易、上转下难;医疗资源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匀,边远乡镇就医难,服务能力待提升;考评考核未细化,绩效利益分配落实难,造成医共体建设运行不畅。 建议: 1.完善组织架构,统一机构法人,推行单总院模式 做实区域健康管护体系,将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人、财、物、事、绩、管全部上收总医院负责,整合为唯一法人代表的一体化机构,明确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院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强政策协同性,解决县域医共体建设运行中的协同困境;加强对整合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改革,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2.深化“以健康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医共体建设应当是以“健康”为中心,将其作为所有相关行动者的共同目标,围绕其开展整合与协作,并将区域内居民健康情况的改善作为服务子系统与政策子系统的绩效目标加以考核。在“健康”的导向下,应当进一步在横向上进行拓展,推进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协同与融合,真正建立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全周期的连续性服务体系。 3.重塑服务流程,做到信息共享,同质化运行 引导合理就诊秩序的形成和加强服务的连续性。加强信息化建设,包括在不同医疗机构和行政部门间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数据与信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的应用,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取消总院给下级医院临床、影像、心电、检验等会诊收费的政策,做到同质化运行。对于部分适宜病种实施“同病同保障”,引导患者向基层分流。 4.加大边远乡镇全科医生培养,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 由总院按照相关分院所服务人员的数量、交通情况综合评判,统一标准,增强镇村相关医疗机构的建设。人事编制方面实施“编制周转池”,建立基层全科医生培养、使用、留用、晋升机制,把待遇向基层倾斜,明确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服务期限,确保医疗队伍的稳定,促进人员在医共体内有序流动。 5.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紧密型医共体框架的构建从“存量优化”和“增量引入”两个路径为解决基层服务能力的问题提供良好的组织条件。从“存量优化”的角度,牵头医院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从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基层“赋能”,包括派出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长期担任分院院长、组织专家定期下基层巡诊、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进修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从“增量引入”的角度,分院人才的引进由总院统筹管理,在外部人事编制改革政策的配合下,根据分院的基础与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引进,并给予相应的绩效薪酬、晋升等多方面的激励,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与发展活力。 6.细化考评细则,充分发挥绩效的杠杆作用 统筹使用医共体内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与绩效管理制度,转变绩效考核模式,以健康结果为导向对服务提供机构、人员以及行政部门进行考核,实现内外部激励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缩短医保资金预拨付的周期,及时兑现医保基金结余奖励政策,完善细化“合理超支分担”医保基金的办法,确保医共体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