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紫阳: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作者:陈志涛 覃津津 吴志敏 时间:2023-09-04 08:53 来源:紫阳县 字号: 打印

      “你手上的动作太多,幅度太小。眼神、台步、手势等,都是有节奏的,你看我再给你示范一遍。”年近80岁,曾在第一代《嫁嫂》中饰演王大的国家三级演员、汉调二黄传承人赵枝敬在何家大院民间艺术团指导年轻演员们排练《嫁嫂》。
      《嫁嫂》作为紫阳民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不断创新中,已衍生到了第四代。年轻演员们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炼演技,担起传承的担子。
      “赵老师在语言台词、面部表情、手上动作、脚下台步等方面都教得特别细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能领会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后表演的时候就能给观众呈现得更好。大家喜欢我们的民歌剧,我们表演得也会更起劲儿。”近日,紫阳民歌剧《嫁嫂》演员蔡绍琴说。
      紫阳民歌剧是在紫阳民歌的基础上利用紫阳民歌的曲调作为曲牌,又借鉴了汉剧的程式和表现手法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戏曲,是348个国家级地方剧种之一。
      为了推动和促进传统地方戏剧保护与传承,今年8月3日,紫阳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了《安康市紫阳民歌(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加强紫阳民歌(剧)保护立法等工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紫阳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银波长期从事紫阳民歌(剧)研究。受邀参加《安康市紫阳民歌(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座谈会后,他不无感慨地表示:“紫阳民歌(剧)立法工作将从人力、财力、机制等方面为紫阳民歌剧的未来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对紫阳民歌(剧)的保护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7月,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公布了向社会广泛征集紫阳民歌(剧)相关历史资料的消息。已经77岁高龄的紫阳民歌(剧)省级传承人何耀信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近千首原生态民歌录音磁带、光盘及歌谱交由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收藏保管。“我收藏的这些碟子、歌词交给他们,能被保护得更好,宣传得更好。”何耀信说。
      近年来,紫阳一代代民歌人深入一线开展紫阳民歌的挖掘、搜集与整理工作,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其中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为传承发展紫阳民歌(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县在丰富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强化文物保护利用,激发博物馆、文化馆活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持续用力,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培养十名文化领军人才、百名文艺骨干、千名文化志愿者、万名文艺爱好者,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专业型文化人才队伍,有力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紫阳作为汉江流域民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让古老的紫阳民歌焕发出新活力。“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建设较为完备的数据资源库,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协作,把紫阳民歌、汉剧、贡茶文化等优势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紫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再聚新力。”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乌胜鸿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