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顺应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规模流动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等形势,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结合中、省关于公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达标工作部署,市委编办会同市教体局对全市公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达标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对照学生学籍系统、教育年报系统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核对了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和教师编制配备情况,实地抽查了部分学校编制达标情况,基本摸清了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配备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21年教育年报和机构编制年报统计,全市共有公办中小学889所,其中:小学385所、教学点330个、九年一贯制学校6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实为九年制)、初中80所、完全中学11所、高中15所。班级数8502个,其中:小学5643个、初中1848个、高中1011个。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在校学生326556人(未含民办义务教育段学生数),其中:小学190969人,初中85954人、高中49633人;330个教学点共有学生3264人,学生数19人以下271个,其中:学生数1人40个、学生数2-4人101个、学生数5-10人95个、学生数11-19人35个;无生无师教学点16个 ,1生1师教学点35个,2生2师教学点3个,3生3师教学点2个。100人以下小规模小学154所、班级数846个、学生8028人,平均每班9人。
全市中小学校实有教职工23562人,其中:小学12214人、初中7254人、高中4094人;330个教学点实配教师703人,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实配教师1504人。在编不在岗教师1396人,其中:因病不能上岗489人、系统内借调465人、系统外借调245人、学习培训和对口支教等其他情形197人;后三年拟退休人员1656人,特岗教师待安置1888人;聘用人员1546人。
二、存在问题
1.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学生减少。2021年学生总数较2020年学生总数328298人减少1742人、减幅0.5%,较2019年学生总数328828人减少2272人、减幅1%,其中:除市直和高新区、平利、白河学生数增加外,其他8县(市、区)和恒口示范区均在减少。
2.县区教育编制资源浪费严重。因教学点和小规模小学超核编制、人员借调、工勤占编等因素,浪费教育编制3542名。一是教学机构分布不合理导致中小学校教育编制资源浪费,仅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总数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54%,其中:教学点330个,无生无师教学点16个,学生数不足19人的有271个,学生数与老师数一样多的40个,教师数多于学生数的20个。教学点应核编181名、实配老师703人;不达规模的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154所,班级数846个,平均每班学生数9人,应核编制440名、实配教师1504人。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超出应核编制数1586名,分别占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总数、县区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总数的6.6%、7.4%。二是2019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19〕230号)要求“教育管理机构及其他非教学单位不得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帮助工作”,但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在编不在岗1396人。三是学校工勤人员占编360名。
3.县区实配老师存在大量富余。以全市889所学校在校学生数和实配老师数为基数,无论按照逐校核算(教学点15人以下按1名编制核定),还是以中心校为单位,将教学点学生数合并到中心校后测算,县区实配教师数均大于应核教职工编制数,再加上待安置的特岗教师、聘用老师,实配教师将存在大量富余。
4.县区教育编制存在挤占挪用。2019年市委编办、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动态调整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安编办字
〔2019〕97号)申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标准核定后,实行专编、专用、专管,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在省上未下达公办幼儿园专项编制前,公办幼儿园不再挤占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的要求在先,但县区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现状较2019年批复数仍在减少,除部分县区调至职中、阳光学校外,调至公办幼儿园及非教学单位的情况依然存在。
5.市直学校教育编制存在缺编。随着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生源往中心城区聚集,加之“十四五”规划中还涉及高新辖区新建学校,以保障市直和高新区三年办学需要测算,尚缺编623名,城区学校编制不足问题突出。
6.教师招录计划缺少事前管控。部分县区特岗教师待安置数已超过现有空编和后三年拟退休人员腾出编制总和,再加上省市定点院校定向培养师范生,一些县区中小学校将会面临无空编安置问题,反映出部分县在教师队伍入口上没有系统把控。
三、建议意见
(一)强化市级统筹。2019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发文提出“加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市县调整力度”,引导县区正确认识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入、学生向优质学校聚集的客观事实,树立市县区一盘棋办优质教育的大局意识,执行教育编制非固不变、动态调编有章可循的政策要求,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调整变化的形势需要强化市级对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聚全市之力支持中心城市办学。
(二)优化学校布局。教育部门要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逐步压缩精简教学点,撤销无生无师教学点,合理调整师资配备力量,腾出更多编制资源用于城区学校、寄宿制学校。市本级直属学校要带头优化布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要求,不再新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本级财政负担,全面推进落实市区集团化办学。
(三)清理借调老师。教育部门及其他非教学单位不得与中小学校混编混岗、占用教职工编制,不得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帮助工作。人社、教育部门要组织对借调借用教职工的行为清理。对长期因病不能上岗的完善病假手续,执行长期病假方面的薪酬规定;对长期借调人员,限一个月内归位到岗或三个月内办理正式调离手续;对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到岗上班的,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聘用合同管理、考核奖惩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管理失责的相关领导追责问责。
(四)加强内部挖潜。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对学校安保、保洁、食堂等能够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例。工勤人员不占教职工编制,现有人员采取转岗、调离和自然减员等方式消化。提高人员编制使用效益,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编制统一核定在中心学校,由中心学校统一履行法人和教学管理职责,对音体美和信息化、心理教育等课程由中心学校统一向教学点、小规模学校派课。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编制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及学段之间动态调整,改善学段之间、学科之间人员结构。分级建立中小学校教育编制“周转池”,用于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编制需要。
(五)创新供给方式。适应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形势,改进公办幼儿园办园方式,通过政府对学前教育生均补助等方式,多渠道持续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实现学前教育的普惠和公平。强化公办幼儿园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属性,推进幼儿园人员编制备案管理,依据核编标准核定幼儿园用人总额,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对在编在职老师薪资待遇纳入财政全额保障、按事业单位管理,对聘用老师享受事业单位同等政策、实行同工同酬,做好与机构编制统计、财政经费、岗位设置、社会保障等政策衔接,缩减使用教职工编制的幼师比例,保障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被幼儿园挤占和挪用。
(六)动态调整编制。控制总量,依规核编。根据省委编办2015年统一的城乡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师生比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学1∶19核定基本编制,按基本编制的4.5%核定附加编制,以2021年教育统计年报的县(市、区)各学段在校学生总数为基数测算应核教职工编制。盘活富余,适度调剂。对2019年统一核定县区公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后,县(市、区)自行调至公办幼儿园和非教学单位的编制全部返还中小学校,已调至职中、阳光学校等教学单位的编制不计入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总数。重新测算县区富余教职工编制并按比例上划部分编制用于市级统筹,剩余部分留足留存县区,以应对“双减”、课改、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等工作和暂时不能撤并的教学点、小规模学校的编制需求。区分情况,上下联动。对中小学校有空编的,先从空编调剂;对中小学校没有空编的,再从幼儿园空编中调剂;对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空编调剂后,形成新的超编,允许政策性超编。
(作者单位:安康市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