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3期/综合调研/内容详情

关于推进安康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 调研与思考

作者:黄 鑫发布时间:2023-06-30 16:15 来源: 【字体: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这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水平,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本文以“推进安康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在深入调研安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及特点进行客观分析,剖析制约我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现阶段我市重点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消费需求与投资者信心不足等困难,我市服务业仍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新常态下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为经济增长、民生改进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整体规模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大幅增长,由“十二五”末的第三产业增加值249.67亿元,增加至“十三五”末的493.03亿元,年均增速超过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2.3%提升至“十三五”末的45.3%。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由2015年的171家增加至2022年的276家(注:由于2019年规上服务业标准提高,部分单位退出规上服务业单位库),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54.0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3.7%。

营业收入步入快车道。随着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化,安康作为陕西向南开放的窗口地位逐步显现。“十三五”末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0.35亿元,较2015年增加29.26亿元,增长87.1%,年均增长9.8%。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达到7.25亿元,同比增长48.1%,成为新的增长点。2022年,克服三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稳中有升,实现营业收入69.98亿元,较2015年增加38.89亿元,增长幅度达到55.6%。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1.21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30%。

吸纳就业奠定压舱石。随着规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迅速,平均从业人员由2015年的14596人增长到2020年的20290人,增长39.01%,年均增长5.7%。同时,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年人均薪酬由2015年的41977.5元,增长到2020年的59043.9元,增长了40.7%。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用工人数超过3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数量增幅较大。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压舱石”。

重点领域保持高速度。交通运输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安康相继建成安平、平镇、安岚高速,完成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进一步打开了陕西向南开放的通道。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26032.2公里,较2015年增加3337公里;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旺盛,安康汉江大剧院等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域旅游发展不断壮大,地方文化艺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安康文化体育娱乐业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1.04亿元增长到1.99亿元,年均增长13.6%。邮政电信业蓬勃发展,随着全市物流快递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布局及服务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快递行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邮政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022年,邮政业营业收入达到5.23亿元,同比增长16.6%,高于同期服务业整体增速15.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编制完成《安康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安康保税物流中心、安康市赫特福德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陕西“安康一号”英国海外仓项目和安康海关设立工作加快推进。安康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市,恒口示范区获批文化产品出口服务贸易示范园区。2022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9亿元、增长165.8%,增速排名全省第二,荣获全省稳外贸工作先进单位。全年争取中省促外经贸专项目资金1225万元,新增备案外贸企业78户、12家跨境电商企业,西安源发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安康公司挂牌运营,全市外贸企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使用率达100%。加快推进设立安康海关和口岸,建设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安康分中心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安康集结分中心,推动安康建成同时具有东向海铁联运、西向及北向中欧班列和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秦巴区域综合交通商贸物流枢纽城市,有效助推秦巴山区、汉江流域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发展格局。

推进机制达到新水平。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规划》《安康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2022年印发了《安康市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贯彻落实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以及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纾困扶持政策进行了措施细化和责任分工,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财税政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高品质转变。

二、现阶段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偏低、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不平衡。从分属行业类型看,我市规上服务业以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三类为主,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个代表软实力的行业其发展水平比较滞后,3个产业资产总值加起来占现代服务业的占比仅为5.3%左右。从区域发展水平来看,由于规上服务业门槛较高,单位数和营业收入仍是汉滨、高新、旬阳三个区县挑大梁,收入分别占规上总收入的60.8%、18.1%、5.4%,其他县区占比较小。

二是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未发挥。新兴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从我市新兴服务业企业来看,规模以上新兴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明显不足。2022年,全市以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0.4%,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7.7%,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

三是现代服务业中高端人才缺乏。我市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比较滞后,第三产业中的企业在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方面存在不足,现代服务业中缺乏国际化的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龙头的进入,科技创新能力也不强,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弱。另外,现代服务业虽然整体就业人数在不断增长,但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并不高。同时,在教育培训方面,缺乏对从事现代服务业人员的培训意识,综合导致我市现代服务业缺乏中高端人才。在对全市128家企业的问卷调研中,有46.88%的企业在受访中表示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四是国际化水平仍然不高。我市是地处内陆的农业城市,相对于沿海地区开放程度较低,国际化水平离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相距甚远,经济开放性较弱。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多是代加工的低端产品,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服务业尚未成形。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偏慢,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服务业+”手段不多,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还不够活跃。会展服务、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外向型专业服务供给较为缺乏,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相对偏低。

五是企业规模两极分化严重。服务业企业规模扩张速度总体较慢,重点品牌企业不多,专业水平和竞争力还不强。202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户均规模0.24亿元,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7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亿的仅1家。7家超亿元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5.1亿元,同比增长10.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其余近九成的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六是成本增长挤压盈利空间。今年以来,服务业企业资金紧张,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上升等难题困扰着企业,部分行业营业成本增速均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企业处于微利运行和亏损状况。在调研中,有的企业表示,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涨,企业能耗支出占销售收入的20%以上,企业根本没有利润可言。在对全市128家企业的问卷调研中,有36.7的受访企业表示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有91.4%的受访企业表示融资成本与上年基本持平或上升。企业受到疫情冲击和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从走访调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来看,企业普遍感到恢复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对市场运行前景存在疑虑,扩大再生产意愿受影响。

三、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整体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针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应当从整体结构上着手,提前在顶层设计上构建现代服务业框架。一是优化行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发展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二是培育龙头企业。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中型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组合,鼓励和培育有实力的小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发展为规上服务业企业,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有效丰富第三产业内涵,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二)深化产业融合,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当前,数字技术和商业创新推动产业变革持续向纵深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重构中的主体地位愈发凸显,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度高、带动协同显著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专业化,能够降低企业生产费用,提高生产率,改变制造业传统的生产供应链、产业逻辑和生产模式,发展柔性生产和柔性制造。与此同时,通过精准匹配需求端的个性偏好和供给端的产品服务,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和效率,升级、改造和优化传统要素,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有助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随着服务业不断向农业渗透,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嵌入农业产业链,不仅有助于构建农业与服务业交互融合的综合性现代农业,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复养生等新业态,培育一批自驾露营基地、研学旅行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和特色林旅目的地,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扩大农产品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赋予现代农业更多的发展活力和可能。

(三)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将不可贸易的服务产品变得可交易,实现服务的跨地区购买与消费。一是要促进数字经济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各类服务领域的广泛运用和深度融合,催生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二是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驱动尤其是提高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实现降本增效和丰富服务供给,鼓励富硒产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进服务业下沉,促进信息流动共享,扩展居民参与发展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规范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针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还需建立健全保障就业规范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完善困难群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薪酬制度和劳动权益保障措施。

(四)持续惠及民生,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改进人民群众福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完善生活性服务体系。以核心商圈、老街等特色街区、旅游景区为依托,逐步构建养老托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新格局。二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人才,强化企业创新及内部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压缩成本费用支出,切实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三是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着力引进一批独具特色、消费吸附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生活消费新场景项目,大力发展旅游养生、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补齐生活配套短板,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促进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五)持续精准发力,积极抓好企业纾困解难。我市服务业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名牌产品企业少,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一是聚焦重点行业精准发力。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经济运行工作调度,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聚焦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对有前景、节能环保、新技术成长型服务业企业给予优先发展的扶持。二是聚焦重点企业精准发力。对在库的重点企业,要严格推行“一企一策”,把各项利好政策用好用活,激发企业生产活力,通过落实减税降费、缓缴社保公积金、提供金融服务等措施,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带动行业需求回暖。三是聚焦营商环境精准发力。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精心组织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努力营造服务有温度、市场有活力、发展有特色的营商环境。

(作者单位:安康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