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2期/领导论坛/内容详情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美丽中国安康样板

作者:王 浩发布时间:2023-04-18 10:15 来源: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拥有显著的生态优势,具备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也肩负着当好秦岭卫士、保护巴山生态、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重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打造安康样板,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扛牢政治责任,捍卫国之大者

打造美丽中国安康样板,必须深刻领悟并坚定捍卫“国之大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科学论断,放眼全国全省大局,履行守土之责,彰显安康担当。

坚定当好秦岭卫士。把保护秦岭生态、守护“中央水塔”和“中华祖脉”,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现实检验。以打造“秦岭保护最佳区域”为目标,以贯彻《秦岭保护条例》为抓手,全面落实林长制,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清单和保护责任清单,健全市、县、镇、村四级网格体系,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督查检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一库一策”推进尾矿库治理,稳妥推进秦岭小水电整治后续工作,按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石煤矿综合整治,有效管控化解各类风险。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严防严管的高压态势。常态长效做好巴山生态保护,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实施好巴山区域小水电清理整改。

全力守护一泓清水。从严落实河湖长制,聚焦“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深入推进“四级河长”治河机制,深化“河(湖)长+警长+X”责任体系,将河湖长制列为各级党政领导重点包抓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和重要报告事项,市级河湖长带头巡河督导,主动破解重大突出问题。推广“河湖长制+志愿者”机制,广泛发动民间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护河公益活动,提升河湖管护成效。持续改善汉江水环境,按照“一河一策”和断面水体达标方案要求,加强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着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有效治理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并坚决做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站在维护党中央权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扎实推进治理,确保台账整改销号,推动存量问题清零。坚持“安全为先、加快进度,彻底治理、务求实效”,有序推进白石河硫铁矿污染治理,在2022年底如期完成废石堆贮存场建设、里端沟区域污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确保2023年底建成白河县硫铁矿区污染治理项目主体工程。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争取,稳步实施蒿坪河流域污染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工作,加快陈家沟废弃矿硐KEP封堵试验工程,做好废弃渣堆治理,确保蒿坪河入汉江断面水质持续达标。

狠抓提标升级,厚植生态底色

安康生态环境有较好基础,但决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不前,更不能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必须自我加压、树高标杆,以污染防治攻坚提标升级行动为抓手,因时因势优化举措、提升质效。

突出目标引领,树立高标准。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强化“勇争第一、敢当第一”奋斗目标,紧盯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减污降碳等生态环境主要指标,引领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持续提升。确保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II类标准、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做到水质污染物浓度只降不升;主动对标全国前10名找差距、学经验、补短板,确保优良天数比率和优良天数稳步提升,PM2.5年均浓度保持下行;推动固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削减量超额完成省下达指标。

突出问题导向,做到严要求。全面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采取“集中调度法”压茬推进责任落实,全面推动工作见效,坚持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提标升级调度会,常态化开展暗查暗访,将发现的问题以暗访专题片形式在会上公开曝光,由生态委办公室负责跟踪督办,对重视不够、履职不力的第一时间进行通报,推动突出问题加快解决,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领导干部带头常态化督查,对通报曝光、督办预警后仍不重视、整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正式约谈,对搞形式主义、虚假整改、推诿扯皮的,约谈后仍然整改落实不力的,移交纪委监委严肃追责问责。

突出协同联动,凝聚推动力。生态环保工作没有旁观者,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不断完善市县联动、全域推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督促各县(市、区)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市级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推动各级各部门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听取汇报、分析问题、安排工作,主要领导带头开展生态环保工作调研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做到生态环保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深化生态文明创建,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以创促建、以创提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突出民生福祉,提升获得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严格环境执法,围绕重点排污单位常态化开展“双随机”执法抽查、跨部门联合抽查,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水、涉气、涉固(危)废、涉噪声、涉土壤环境违法问题加大执法力度,依法重拳处置。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创建一批“百千工程”示范村,加快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认真倾听群众呼声,高度重视涉环保信访维稳和舆情处置工作,对环境投诉迅速化解、及时答复,规范受理环境信访投诉,确保生态环保领域信访问题100%回复,对负面舆情快查快处、正确引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

加快绿色转型,优化发展格局

安康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摒弃竭泽而渔的增长方式,把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聚焦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构建符合“两山”理念要求的发展格局。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突出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坚持走“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提升”的绿色循环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生态价值开发“转换器”、产业融合增效“合成器”、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器”,坚持发展与保护协同、产业与生态相融、重塑与提质并举,加快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力争2025年全面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加快实施“六大绿色工业”百亿倍增计划和新兴产业裂变增长目标,积极发展包装饮用水、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新兴产业,坚持“一县一业”和“一园一链”,在细分领域做大优势,在优势领域做强特色,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突出“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

以园区承载为支撑。严守“三区三线”划定的33.36万亩城镇开发边界、164.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236.6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要素,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狠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深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加快园区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园区交通、厂房、水电、仓储、信息等资源要素配置,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科创研发、检验检测、物流分拨等生产性服务平台。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能,积极开展“亩均效益”评价,逐步建立低效产能有序退出机制,集中土地指标、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保障高效产能。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每个县(市、区)动态储备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以上。

以价值转化为突破。积极探索“GDP+GEP”高质量发展路径,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创建。市域层面以推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定核算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建立市级层面核算评估机制为重点,积极争取建设全省绿色资源碳汇及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县域层面以统筹运营“生态资源公司”为抓手,积极探索设立生态产品转贷基金,通过推行生态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农村集体林权小额贷款等方式,积极跟进全市建立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步伐。大力建设“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围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森林体验等主题,试点打造一批以培育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为主要目标的示范基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实施机制,提升运用市场化手段保护生态产品的能力和水平,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以“双碳”工作为重点。强化“三线一单”与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相统筹,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约束作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审查新上项目能耗双控指标。认真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制度,加大“两高”企业依证排污以及环境信息依法公开情况检查力度,对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企业,及时核查排污许可证许可事项落实情况,依法打击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各类违法行为。不断深化安康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建设一批碳减排示范工程,促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低碳发展。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社会示范创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绿色低碳浓厚氛围。

(作者系安康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