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汉滨的农业生产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日照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是汉滨区大河镇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而蚕桑产业成为大河镇重要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沿着曲折的山路,走进大河镇堰湾村,蚕桑园内桑树挤出绿芽,漫山遍野的桑树长势良好,一派欣欣向荣。
“走走,快到活动室去,区科技局请的科技人才来给我们培训养蚕技术呢!”大河镇堰湾村活动室内座无虚席,汉滨区选派的“三区”科技人才张保华正在进行精彩的培训辅导,他就春季优势养好蚕、蚕室的设施设备、药物的准备、消毒措施、蚕病防治、桑叶的采摘保存以及小蚕、大蚕、上簇等方面进行重点辅导,对蚕前消毒、给桑扩座、蚕座消毒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详细的讲解。
“桑蚕全身都是宝,但养好它不容易。区科技局请的专家为我们进行培训,使我们学到许多新知识,自己在桑园管理和蚕桑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在培训会上,堰湾村党支部书记程满章动情的说。
“不容易。确实难得!”张保华看着堰湾蚕桑的发展感慨的说,“辛勤3年,桑园面积从300亩发展到500亩,小蚕共育基地从无到有。”
几年前,蚕茧品种单一、养蚕技术经验化、蚕丝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养蚕户,成为蚕桑产业发展上的“拦路虎”。
“多亏了科技部门和蚕桑专家帮我们解决了难题。”堰湾村支部书记程满章抚摸着刚刚抽出新芽的桑树,感慨地说,“科技力量不得不服。原来养蚕靠经验,现在养蚕靠技术。”
每到种桑养蚕关键时期,汉滨区科技局积极组织科技人才、科技企业到村开展科学种桑养蚕培训,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邀请专家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帮助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现在,桑叶品种由劣种改良种、高干改低干、稀植改密植为核心,从产量低的“胡桑”到现在的“农桑14号”、“荷叶白”等优良品种,在产业发展理念、关键技术示范、病虫害防治要点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蚕桑产业成为群众的增收“法宝”。
蚕桑产业发展的变化,堰湾村的村民喻礼银深有体会。
“一月剪枝,二月三月施肥除草,四月……”为人忠厚、勤俭持家是乡亲的一致评价。不善言谈的堰湾村蚕农喻礼银,现在提起养蚕,如数家珍。
“去年养了7张(蚕),卖了15000多元。”喻礼银笑了笑说,这么好的政策,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肯定有信心把蚕桑产业发展得更好。
靠着养蚕,喻礼银培养出村上的第一个“博士”生,成为村上的“名人”。像喻礼银一样的蚕农堰湾村就有80多户,蚕桑成为家庭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科技不仅要让群众“富”了脑袋,还有“鼓”了口袋。下一步科技局将持续组织科技企业深入合作社,让更多的蚕桑专家走进堰湾村,让更多的村民因蚕桑而富。”区科技局派驻堰湾村王瑶对未来蚕桑产业的发展信心十足。
汉滨区科技局副局长张恒介绍说,为助推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汉滨区共选派“三区”科技人才40名,分别与26个涉农镇办签署服务协议,同时依托“科技讲坛”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受益群众2000余人,切实为特色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