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黄连素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产量高、品质优良而闻名。推进黄连产业发展,既是壮大中药首位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又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基础
(一)先天的自然环境,拥有独特资源禀赋。我国黄连主要种植于东经97-120度、北纬22-33度的西南海拔500-2000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我县不仅正处于该区域,而且森林面积超过200万亩,平均海拔1537米,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495.6小时,日照百分率34%,全年太阳总辐射101.4千卡/平方厘米,空气相对湿度75%,无霜期250天,适宜栽培黄连生长的砂质、微酸性土地面积35万亩。冷凉、湿润的气候,适宜的遮阴度,良好的土壤条件与黄连生长习性高度吻合,为黄连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悠久的历史沉淀,积累成熟栽培技术。镇坪黄连有几千年栽培历史,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明末清初形成“无地不药、无农不药、无商不药”的局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百场千人万亩连”格局,黄连年产量多年占陕西省70%、全国30%以上。同时,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黄连栽培经验,药农洪祖维创新的黄连林下栽培模式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探索的低山栽连、黄连与经济林间套等技术,在全县及周边地区广泛推广。“十五”末,招商引进西安安得药业,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黄连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上乘的品质实力,突显品牌竞争优势。经检测,镇坪黄连其黄连素含量达8.11%,高出《中国药典》规定标准2.61个百分点;生物碱、黄连碱、巴马汀和小檗碱含量远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堪称全国黄连产地质量第一。近年来,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与品牌培育,镇坪黄连先后获国家GAP认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国家第九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陕西省科技示范基地命名,颁布了安康市地方标准,“黄连1号”“黄连2号”选育与推广分别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自主创新突显自身品牌优势,提升了黄连品牌竞争力。
(四)广阔的市场前景,拓宽增收致富渠道。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及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肿瘤等作用,以黄连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有108种,用途十分广泛。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黄连花菜、黄连凉茶、黄连牙膏等一系列以黄连为主料的新产品不断得到开发,用药量不断增加,全国年需要量6600吨左右,出口量在9500吨以上,而我国目前黄连总产量在5000吨左右,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发展黄连种植所产生的综合价值远高于传统农业种植收益。据调查,林下栽连达到亩产100公斤以上,年亩均净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由此可见,发展黄连促进农民增收潜力巨大。
(五)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建设以黄连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园区28个,带动全县发展黄连2万余亩,打造万亩黄连产业园1个、黄连专业村1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加快发展黄连加工业,建成黄连产地加工生产线3条,以黄连为原料药的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加工等项目推进有序。与国内10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收购合作关系,黄连销售网络初步建立。推进药旅融合发展,建成中药文化展示和科普基地,黄连康养民宿、陕奥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研发黄莲花茶、黄连护眼罩等产品,通过延链强链补链,初步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指引。黄连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尚未出台黄连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发展路径等方面,缺乏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二)产业链条尚不完整。一是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未能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发展能力弱。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目前,本县黄连种苗仅能满足3万亩移栽之需,种苗缺口较大,基地规模小,建设档次低,管理粗放,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二三产业发展滞后。黄连以产地加工或销售原料药材为为主,未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产业附加值低。“黄连+旅游”“黄连+文化”融合发展尚未形成体系,全产业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县尚未成立专门的中药材技术服务机构,黄连种植、培管、加工、销售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障碍了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与推广。二是技术规范亟待修订。虽然出台了镇坪黄连地方标准,但技术要求内容不完善,尤其是林下栽连需要疏林增加光照、提高产量,尚无统一的技术指导意见或标准,存在保护林地与疏林增产的矛盾,有待破解。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尤其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
(四)配套措施仍需完善。一是产业支撑平台乏力。飞地经济园区、中药孵化园、中药科创园、边贸物流园处于建设阶段,基础设施功能尚不完备,农业园区数量多,但规模小,产业链尚未形成。二是要素保障问题突出。在土地方面,一些优质项目因土地指标制约而落地难、推进慢。在基础配套方面,种植基地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政策激励相对不足。推进机制不够灵活,对产业发展奖扶力度较小,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各类保险不愿涉足,风险收益不匹配,保障水平低。
三、对策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让产业发展“有方向”。研究出台黄连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路劲、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体系。在发展路经上,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展林下栽连,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镇坪样板。在功能定位上,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山上做康养、山腰建基地、山下区中园”和“加工在飞地、基地在县内、科研在高校、市场在全域”的思路,加快形成飞地经济园区“一区引领”,孵化园、科创园、康旅示范园和边贸物流园“四园延伸”,全县“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在发展目标上,着力打造黄连种植规模、产品品质、价值转化、带动增收“四个全国第一”。
(二)壮大市场主体,让产业发展“有牵动”。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一企一策”培育壮大黄连产业“链主企业”,通过“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入驻或建设特色产业园,打造一企一品、数企一链、多企一园产业生态。积极培育“链基”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黄连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推动农企利益联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推行“药企+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基地+药农”“药企+园区+药农”等模式,引导企业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企业与农户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构建企农双赢共同体。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谋划黄连全产业链项目,继续深化“144520”开放招商工作机制,招大育强、招新引特、延链补链,实施一批产业园区、基地设施、精深加工、药旅融合、仓储物流、新业态培育等产业链项目,为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后劲。
(三)打造全产业链,让产业发展“有路线”。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推进黄连提纯复壮步伐,扩大种子种苗繁育规模,保障基地建设种苗之需。按照黄连GAP技术规程,推广林下种连、果连间作等立体生态种植方式,实施“七镇十村万顷药”工程,力争3-4年时间,黄连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聚力打造“全国黄连第一县”。二是提升加工水平。强力推动产地加工提质增效,加快黄连饮片、中药配方颗粒、黄连素提取和中成药生产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黄连牙膏、黄连面膜、黄连香皂等新产品,提高黄连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三是发展康养旅游。充分发挥“中国长寿文化之乡”品牌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推进黄连康旅示范园、观光园、民宿村等项目建设,挖掘黄连民间文化、食用文化、药用文化,打造“黄连+文化+康养+旅游”多功能融合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让产业发展“有动力”。一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培养、引进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组建黄连产业链技术服务团队,完善以科技特派员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把专技人才直接送进企业、下沉田间地块,全程跟踪指导药农、药企规范化生产。二是完善生产技术规范。修订镇坪黄连地方标准,指导林木间伐及修枝,解决好保护森林资源与疏林亮棚增加光照提高黄连产量的矛盾,确保林下黄连高产稳产。建立黄连生产工艺规程,指导黄连加工规范生产操作,确保药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中国药科大学帮扶机遇,建立政校企科技合作机制,组建“黄连专家院士工作站”,推进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黄连高产栽培、质量安全、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和示范,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建强平台载体,让产业发展“有支撑”。一是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按照提升园区聚集效应、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坚持“大园区+多业主”,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建设、种苗组供、技术标准、病虫防治、产品回收和订单保底的“五统一、一保底”发展机制,致力园区、景区同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二是提升黄连加工园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思路,推进飞地经济园区、黄连孵化园、黄连科创园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促进要素向园区集约、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拉动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物流园区。推进边贸物流园建设,完善柜台交易、电子交易、仓储物流、产品信息、质量检测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中药材物流园,推进镇坪黄连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六)加强政策支持,让产业发展“有保障”。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健全“一名链长挂帅、一个部门牵头、一套工作方案实施、一个链主企业带动、一批重点项目支撑、一批专业园区承载、一抓到底的“七个一”“链长制”推进机制,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是做好要素保障。盘活土地存量,做好土地增量,保障重点建设用地需求。推进生产基地产业路、用水、通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为黄连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三是强化政策激励。持续为黄连产业创优政策环境,在积极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推进投融资平台优化升级,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完善奖扶办法,激活民间资本活力,逐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强化督查检查和考核奖惩,加强协调配合,实行部门联动,镇村推动,市场主导,药农参与,互动共建,凝聚全县上下推进黄连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