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致富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寒冬已至,然而从秦岭山巅到秦巴腹地,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绿意和生机依然是主色调。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2022年,在安康大地,赓续脱贫攻坚的优良精神,全市上下再行非常之举、再尽非常之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迈出了铿锵步伐。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是在梦里,而是在秦巴大地的每一寸肌肤里,在303万安康人民的幸福里。
组建“硬队伍”,动态监测守底线
“天气变冷了,你这身体一定要注意保暖,有什么问题及时联系我们啊。”
进入寒冬,秦巴地区的大山里已经飘起了雪花,镇坪县牛头店镇竹叶村村干部牟怀平赶到村民郭承军家中时,骑车的手已经冻得有些发红。他一边搓着手一边询问着女主人的身体情况。
郭承军一家本是脱贫户,然而除了自身残疾外,2021年其妻子又患上了肺结核,这一下子加大了家里开支,村上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其认定为监测对象,并结合家庭实际困难,为其落实了大病报销、低保、残疾补助等帮扶政策。
“村上不仅给我解决了家庭实际困难,而且干部们时常来嘘寒问暖,让我精神上也很有安全感。”郭承军妻子满怀感激地说。
牟怀平不仅是村上的干部,还是一名防返贫监测网格员。在全市,像牟怀平一样的网格员一共有2.4万名。
他们通过巩固衔接大数据平台对全市247万农村人口实行预警监测,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21792户70164人(今年纳入3077户10720人),落实帮扶措施64658项,消除风险13375户43872人。
除了监测帮扶,安康还建立了“财政+保险+农户”防贫保机制,有效防范化解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致贫风险。
如果说防返贫致贫巩固成果是底线任务,那么抓发展、促振兴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
为使巩固衔接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全市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以及11个有效衔接专项工作组。
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市级领导联县包村、县级领导联镇包村、部门单位包村联户、干部职工包户连心”包抓机制,落实“全程监管促规范、日常调度抓进度、督导问效提质量、考核定级树导向”推进机制。41名市级领导、1276个中省市县定点帮扶单位、3529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6万多名干部职工聚力巩固衔接,构建了上下一体、条块结合、协同发力的良好格局。
筑牢“守护墙”,幸福生活有底气
平利县广佛镇整齐崭新的安置小区中,刘世艳一家正其乐融融地吃着饭,窗外寒风朔雪,室内的暖炉传来融融热意。
“搬到社区后生活便利多了,平时带带孩子,把社区划分的小菜园打理好,一家人吃不完的菜,就在社区小广场每周三的消费帮扶活动上卖掉。闲的时候就报名社区的志愿活动,现在整个人开朗多了。”
上半年,搬迁至社区的刘世艳,觉得自己的生活来了个“大变样”。护学岗、夜巡、重阳敬老……只要群里有活动通知,刘世艳就会尽量报名。今年的志愿服务活动积分榜,她一直稳居榜首。
安康市实施“六大”乐业工程,强化“六项”安居措施,建立“三大”保障体系。易地扶贫搬迁,使10.5万户33.52万名山区群众不仅搬得出,还能稳得住、能致富。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安康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首位标准,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确保无一例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全面落实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政策和住房饮水保障政策,常态化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达标见底见效。
从“衣食住行”到“医学工业”,“两不愁三保障”既是底线性任务,又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待。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有“六小”民生项目285个,创建“五星”社区91个,新改建学校17所,配套运营新社区工厂548家,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创业就业14.86万人,2745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竣工,1716处灾损供水工程全部完成修复,10月底前共纳入农村低保7.29万户、特困3.63万户,实施临时救助4.94万人次,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正是这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发力点,不断提升着民生温度。
撑起“钱袋子”,致富路上有奔头
入冬仍秀实,一岁两丰收。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