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水平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
汉滨区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初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成功入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一)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汉滨区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扶持培育有“爱心、诚心、良心、热心、恒心”(以下简称“五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五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引领全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区、镇、村分工明显、功能互补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区域内关联度高、多主体参与、多级联动的发展格局。截止到2021年,汉滨区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248个,其中省市级园区91个,国家级水保示范园1个,是陕西省认定省、市级园区最多的县区。“十三五”期间,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家,家庭农场195个,培育职业农民3580人,建成农产品加工厂113家。
(二)融合发展模式相对成型
汉滨区通过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相对成型的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农业产业内部融合模式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在农业内部种养业等子产业间,建立起高效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比较典型的有林下经济和循环农业等。比如,建民街道西山村近53公顷绿色循环产业园,就是一个集养殖场、蔬菜园和粮油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粮油基地产生的秸秆、玉米秆粉碎后成为饲料喂养牲畜,养殖场的牲畜粪便用于蔬菜园区和粮油基地农作物施肥,形成了园区内部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产业链。二是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延伸链条既可以向产前延伸,也可以向产后延伸。把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这是向产前延伸;把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仓储与市场销售贯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这是向产后延伸。例如,大竹园镇的东旭生态茶叶园区改造低产茶园66公顷,建成有机高效密植“陕茶1号”茶叶示范园133公顷,覆盖大竹园镇大竹园社区、二联村和粮茶村三个村,围绕茶产业链,建设茶叶保鲜室100平方米,茶叶加工厂1200平方米,以及3700余平方米的东旭茶庄,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茶产业发展链条。
二是农业与工业的融合模式
一是利用工业装备、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方式等改造传统农业,推动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形成生态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业态。汉滨区的烤烟产业,就是通过积极推进烘烤工厂建设,改造新能源烤房,配套智能化烤房设施设备等,建立了全套流程制度体系,实现了起垄覆膜机械化,育苗大棚智能化,初步形成了“一部手机种烟叶”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二是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原则,以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依托,引进了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以“订单农业”的形式,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农户种养殖业。比如,五里工业集中区相关企业生产的悠源魔芋、“芋硒王”、“咚咚锵”牛秘酱等深加工农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带动了全区种养殖业健康发展。
三是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模式
一是农业与农业生产服务业融合。主要有针对化肥、农药、籽种等农资配送一体化服务和农耕机械社会化服务等围绕农业生产服务的模式。比如,汉滨区供销社开展的“供销黄马甲”农资配送,就是通过在区上设立配送中心、镇上设立配送站,村上设立服务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创新农资流通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采购、运输成本。再比如,中原镇通过组建区域化专业农机服务社,投资80万元购置了大型拖拉机、微耕机、联合收割机等设备,采取社会化服务,保本微利,为区域内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环节劳动力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乡村具有不同于城市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依托乡村的历史人文古迹、地域特色美食、优美山水风光等进行适度开发,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比如,瀛湖镇、流水镇等瀛湖周边村,结合安康火石岩水电站髙峡出平湖的独特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乘快艇、食鱼宴、住民宿,打造集玩水、摄影、美食与观光、度假、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业,美了乡村,旺了产业,富了乡亲。三是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互联网以及电商平台的利用,大大开拓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汉滨区通过建设区级、镇级、村级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为农产品触“网”搭建平台,建成区镇村电商服务站点97个,农产品共用冷库3个,产品打包发货公共服务仓1个,物流快递公共服务仓1个,形成相对完善的电商服务体系。另外,通过不断孵化本土电商人才,免费培训电商人才,涌现出了“秦巴奶奶”、“硒九妹”等网红达人,利用网络平台,为汉滨枇杷、杨梅、茶叶、核桃、魔芋等农特产品宣传代言、直播带货,促使特色产品迅速打开销路。
二、问题
(一)要素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第一,基础条件薄弱。汉滨区农田基础条件较差,地块规模小,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土地集中连片困难,产业基地比较分散,机械化率低,现代化技术装备和设施欠缺,延缓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增加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难度。第二,人力资源匮乏。汉滨区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在16万人左右,农村空心化比较严重,技术型、经营型、管理型的“农村能人”均相对缺乏,农业生产“高龄化”普遍,农业生产中甚至“无人可用”。
(二)产业融合水平总体偏低
资源整合、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不高;融合模式同质化比较普遍。比如,作为五大主导产业的茶产业,部分茶企在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上还有欠缺,整体加工水平不高,产品单一,夏秋茶开发利用率不高,茶旅融合发展的层次较低。
(三)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农民往往与龙头企业在利益联结中处于弱势地位,参与利益分配话语权不足、议价能力较弱。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中,有些农户只是获得了固定不变的土地租赁收入或务工收入,经营主体盈利多寡与农民关系不大。还有,大多数合作社是由农业企业领办,不少合作社没有按照规范运行,如何实现“弱者的联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路径优化
(一)创新思路破除要素瓶颈
一是探索推进农村耕地整合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基本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尊重群众自愿,鼓励和引导村民进行土地互换并地,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另外,要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一方面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从现有小农中培育核心农户,培养更多更好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引导更多从本地走出去的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吸引其扎根乡村。
(二)构建产业融合支撑体系
一是补链强链构建全产业链。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做强做优“生猪、茶叶、魔芋、蔬菜、核桃”五大主导产业,一个产业一个链条,深度解剖梳理,补短板、定措施,靶向招商,精准实施强链补链项目,确保每个产业形成研、产、销、深加工等完整的链条;围绕“蚕桑、食用菌、中药材、家禽、养蜂、稻渔、水果、拐枣、花椒、油茶”等特色产业,深度分析资源禀赋和自身条件,找准做大做强的突破口。二是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强化示范引领。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在地农产品初加工,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保障水平,重点扶持天瑞塬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抢抓全省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年行动计划的机遇,策划筹建天瑞塬“中央厨房”;支持具备基础的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开展创建工作,重点在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产城融合、新技术渗透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农村产业融合的示范样板。
(三)健全利益紧密联结机制
一是持续构建高效对接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农村投向农业,强化服务、精准引导,加快建设对接平台,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搭建桥梁、提供服务,创新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鼓励企业让利农民,构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共赢格局。二是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在有效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和集体资产等“沉睡的资源”过程中,规范产权流转交易行为,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更多受益。三是提升合作社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科学化运行机制,让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中实实在在地从合作社获得信息、技术和生产资料等相关服务;在利益分配方面,探索让农户不仅能够得到合作社“保底分红”,还能按照超额产量和交易额得到“二次利润返还”。四是大力培育联系紧密的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阳晨公司和天瑞塬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在全区范围内包括城区和镇村布局产能,通过订单生产、产销联动、土地资产入股等方式联农带农,引导农民实干创新,深入支持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农企紧密联结,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的发展理念,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观光农业、民居民俗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实施好双龙镇、大竹园镇、晏坝镇的茶旅融合节庆活动,实施好瀛湖镇的清泉枇杷节暨系列农产品推介活动,实施好茨沟镇的“茨沟赏红叶”秋季旅游文化活动,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美食村、康养村、休闲村等特色村。二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适当扩大天瑞塬蔬菜基地观光区,以满足安康市民对食品安全、绿色农业、亲近乡土、亲子教育的需求。四是加强古村落、传统民居和生产生活民俗以及古树名木挖掘保护,引导利用古民居、古村落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汉滨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以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7个古村落为重点,把汉滨打造成合格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五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触网,打通“农产品”销路,点对点营销、精准营销,让农民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作者单位:中共汉滨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