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205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稳住群众身边的医生 ——关于加强汉滨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思考

作者:王义清发布时间:2022-10-31 11:30 来源: 【字体:

乡村医生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是群众身边的医生,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如何破解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困境,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稳住群众身边的医生,持续发挥乡村医生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走千家进万户,服务大局见成效

近年来,汉滨区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任务,广大群众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基本实现。一是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全区现有27个镇办,38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75.2万人(不含高新区、恒口示范区)。自脱贫攻坚以来,新建村卫生室214个,对所有村卫生室实施标准化建设。现有村卫生室46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在册村医540名,基本达到每千人服务人口配备1名村医的要求。目前,除镇办卫生院所在地行政村原则上不设卫生室外,其他行政村均建成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并配备1名具有乡村医生资质或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二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茨沟模式,将村医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卫项目、基本医疗服务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有效结合,认真履行服务协议,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全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通人群签约率为41.2%,重点人群签约率为81.2%,重点人群履约率达100%。三是健康管理不断规范。定期入户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发放健康处方,免费测量血压、新生儿家庭访视、孕产妇产后访视等,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健康素养。对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重症精神病患者、肺结核等)病人开展健康咨询、用药指导、行为干预等,根据病情每年对近8万慢病患者不少于4次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和2万余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等工作。四是网底作用不断彰显。乡村医生在为辖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居家隔离、健康监测五包一跟踪管理服务工作,为隔离人员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累计排查国内中高风险区来返汉滨126.7万人次,落实居家隔离1.2万人次、健康监测124.5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疫情防控网络体系的网底作用。

二、查短板找弱项,正视问题有压力

当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短板和难点问题日益明显,亟待加快破解。

(一)人员结构不优。在现有村医中,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全区注册村医中45岁以下177人、占32.7%4559327人、占60.5%60岁以上36人、占6.6%。中专及以下学历388人、占71.8%,大专学历145人、占26.8%,本科学历7人、占1.3%。持有乡村医生资格证360人、占66.7%,具备执业助理医生以上资格180人、占33.3%,其中执业医师36人、执业助理医师111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33人。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而相当数量村医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对互联网信息化手段使用不足,诊疗信息联动、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方面存在短板。

(二)待遇保障不足。在收入方面。村医的收入主要由40%公共卫生服务补助、1万元左右药品三统一零差率销售补助和基本医疗服务合理收入,自主创收空间有限,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村医承担着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健康扶贫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精力,基本处于脱产状态。根据服务人口多少,两山部分人口较少的村,村医每年报酬不足3万元,多数村医每年报酬在3-4万元。在养老方面。因年龄原因,有的村医不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只能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多数年龄偏大村医半医半农,部分年轻村医弃医从商、外出务工,村医队伍流动性较大,积极性调动困难,村级医疗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补充渠道不畅。全区80%的在岗村医都是原赤脚医生和卫生职业学校毕业,且年龄偏大。465个村卫生室中在册村医540名(含73名在村委会兼职),三年后60岁以上村医67人,占12.4%5年后60岁以上村医104人,占19.3%。受政策限制和地方财力影响,近三年上级未招录村医,仅有1名大专医学生申报免试注册村卫生室工作。如果省市不专门组织村医招考,地方不能及时出台相应村医进入机制,三至五年后村医老化程度骤增,原有年龄较大村医将逐步退出,加之其他村医转岗等各种因素,村医将出现断档问题。

(四)基础能力不强。脱贫攻坚期间全区完成了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但是仍有150个行政村卫生室房屋属于私人所有(含租赁31个),已建成卫生室缺乏资金维护,现有设备不足,检查手段滞后,影响诊疗活动水平提升。

三、破壁垒建机制,综合施策显担当

按照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和我区村医队伍现状,当前急需加快推进村医队伍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和相关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着力解决村医待遇保障、培养发展、执业管理,不断优化提升村级执业环境,聚力建设一支高质量村医队伍。

(一)完善进入机制,保持队伍稳定。一是加快村医招录,根据每年村医空缺情况,拟定招录计划,提前为基层招考一批乡村医生,彻底解决村医不足和村医储备问题。二是制定激励政策,对大专院校医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给予一定奖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免试到村卫生室工作,逐步解决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问题。三是实施订单培养,开展与相关医学院校协作,按照村来村去的原则,根据三年后退休人数,提前三年滚动实施农村医学专业订单定向医学免试培养工作,生源侧重从建档脱贫户或监测户中选择。四是鼓励引导身体健康银龄医生领办村卫生室,弥补村医不足。五是加强村医培训,充分利用已建成区一院、区三院、区中医院村医培训基地,每年分批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村医全科实用技能。

(二)提高合理收入,激发工作动能。一是持续提高村医承担不低于4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口的补助比例,将村医纳入公益岗,享受公益岗补助。二是严格落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重点向边远地区倾斜。三是积极探索有偿签约服务项目,将开展远程诊疗、慢病康复、中医理疗等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畴,增加门诊医疗收入。四是结合村医工作数量、质量、技术等级,出台乡村医生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村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建立村医评比表彰机制,每年对表现优秀的村医开展评比表彰,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

(三)实施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安排专项资金,在现有村医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三种方式,尊重政策,分类施策,财政定补,以提高村医养老保障水平。一是鼓励男45岁、女40岁以下在册在岗村医,按照个人缴费、政府补助的原则,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财政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补助。二是对男45岁、女40岁以上人员,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引导其按最高额度参保,两种方式财政均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给予补助。三是对于确因年龄结构无法参保的在岗村医进行定额补助,根据实际在岗年限参照在岗村医参保补助标准,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稳妥解决遗留问题。

(四)探索晋升通道,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制定落实奖惩激励政策,鼓励现有村医参加学历教育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职称考试,对取得高学历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者,可以采取人事代理方式聘用,参照公办卫生院从业人员进行管理。二是将村医队伍择优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考范围,对于工作一定年限、具有一定学历和执业资质的优秀村医优先录用。三是落实村医聘用制度,对于工作业绩优秀、医疗技术可靠,在群众中影响较好,可聘到镇办卫生院工作。通过多渠道解决村医上升空间不畅通的问题,吸引更多卫生专业人才到村服务。

(五)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阵地建设。一是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科学规划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二是抢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争取各类扶持资金,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各项设施,补充购置设备,提升公共卫生处置能力。三是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尽快实现村卫生室由民建公助向公办民营形式转变,为村医开展服务提供良好环境。

(六)加强考核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区级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村医考核实施办法,由镇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季度组织考核,对已选聘的村医定期进行业务水平考核,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据考核结果落实提醒、约谈、警告、解聘措施。二是积极推进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加强村医执业活动日常监管力度,严格规范村卫生室诊疗行为,不断提高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

乡村医生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第一道防线的守护者,必须强化队伍建设和待遇保障,让其全身心投入基层,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疾病预防和医疗服务。

  (作者系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