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掌握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市政协文史学习委牵头成立调研组到岚皋、镇坪、平利等3县7镇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进展成效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序推进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清洁等为重点的专项行动,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比较满意,全市农村总体正在朝着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美丽乡村方向迈进。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历经多年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力脱贫攻坚战,通过环境整治,如今广大农民住上了安全明亮的房、喝上了清洁卫生的水、走上了硬化宽敞的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农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房边臭水沟、垃圾柴火满天堆”的现象,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调研显示,全市通村路及道路硬化实现了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自然村生活垃圾实现户入桶、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达86%,农村卫生厕所用户达79%,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达60%。
(二)乡村旅游助力示范。以平利县龙头村、岚皋县杨家院子、汉阴县茨沟村、石泉县中坝村、白河县天宝村、宁陕县七里村为代表的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的建立,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增收,也倒逼着农村生产、生活及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无疑也将示范激发其它地方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乡风文明展现新貌。近些年来,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将乡村文化设施完善有机融合于人居环境整治之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陆续增设了文化书屋、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等文体设施,通过耳濡目染,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始增强,对本村环境开始关心并支持。我们在走访座谈中,一些农民积极为村容村貌、文化传承、村规民约、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等谈看法、提建议;还有的农民表示愿意为改变村里的环境出一份力,也有的农民表示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
(四)探索创新各具特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县区都能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涌现出了一些新模式、新做法。如:岚皋县实施的“三改一建”(改厨、改厕、改圈、发展庭院经济)、平利县实施的“五个三”(三清、三改、三建、三化、三创)、宁陕县实施的“八改四清四化”、汉阴县探索的“五个一”等等,这些都为全市下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
对照市政府印发的《安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安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结合本次调研掌握的情况,其短板弱项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引领执行不力。虽然我市已经编制了村庄规划,也按要求将全市1792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集聚提升类1005个、城郊融合类341个、特色保护类158个、搬迁撤并类29个、暂时看不准的村庄259个),但调研发现总体村庄布局较乱,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主要有三个方面不足:一是规划水平偏低,空间布局便利性、安全性、科学性等缺乏统筹考虑,功能区分不明,设施分布不合理;二是农民住房除平利徽派建筑外,多数地方农房样式老旧,功能不优,未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乡村人文元素彰显不够,有些村庄忽视了对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的挖掘,跟风模仿、千村一面,田园风光、乡土气息、自然生态不够凸显,文化品位缺失,其结果往往是“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有新貌无特色”。
(二)宣传教育还不到位。调研发现,部分村组干部思想境界不高,持续抓、主动干的责任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群众支持和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村民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干部进村自己干、村民站在路边看”,上热下冷现象突出,“人的新农村”建设滞后,村民自觉、自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自觉维护美好环境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据镇村干部反映,部分群众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偏重算小账,采取软抵硬抗的方式应对,比如清理占道经营、私搭乱建时,常常受到村民的阻挠。再有,农民群众长期以来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难养成,垃圾依旧还是往老地方扔,污水还是随便倒,新栽的绿化树、新建的花坛随手破坏等不良行为,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效。
(三)管治融合出现断层。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的一些地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突击性、运动式特点比较明显,只注重了项目建设,而忽视了长效管理,环保、公路、绿化等公共设施的管护运行机制、整治成果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等尚未建立。我们在实地看到,有的村建立的“垃圾屋”、配置的垃圾桶几乎是空屋空桶,实为摆设;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体系明显缺位,有的村也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然而“前段细分类、后端一锅烩”的现象仍然存在,村民对此项工作效果表示质疑。还有一些镇村垃圾转运距离过远,无法做到日产日清。如此等等,长期以往必将出现“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恶性循环,既浪费了资源,又难见实效。
(四)资金保障压力较大。“建易管难”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突出难题。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性投入普遍力度较大,效果也十分明显。但要持续维护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后续资金支持不可或缺。一方面,后期维护费用高。根据走访调研情况,各村的建设资金多由各级政府分担,而后期维护费用需由村里自行解决,环境保洁、公厕维护、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几项维护的年花费在十几万到几十万左右,全市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不足以支付这些开支。调研组在平利县广佛镇污水处理厂调研时,该厂负责人反映,仅运营费用每月达8万元,运营商已垫付9个月。另一方面,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如农村厕所改造,据测算,标准改造一户有墙、有顶、有硬化(含瓷砖)、有门、有窗、有照明、有洗手池的三格化粪池厕所大体需投入1800—2500元,但中省补助只有1100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户改厕积极性不高,县级财政改厕压力大。县、镇干部普遍认为,目前仅靠财政单一投入很难保障农村环境整治的需要,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瓶颈。
(五)整治质量有待提升。从眼下看,农民群众最期盼的是如何使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更及时、更干净。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尚处于初始阶段,远未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混装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可回收物回收困难,也不利于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4处,还有近一半的村庄污水处理无设施。同时,整修、硬化通村道路和增加绿化等也是紧要任务。从长远看,村民对今后高水平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也有着新的向往,集中体现在村庄风貌提升、卫生厕所提标、电网电商提档,还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养老保障等服务城乡均等化。
三、几点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庞杂的系统工程。综合考虑我市当前面临灾后恢复重建和巩固脱贫成果等头等大事,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我们认为,走深走实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必须在统筹做好既定的各项工作基础上,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区分缓急,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带动全盘。为此,再提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突出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义特别重大。从小处看,可以扭转不良习俗,规范不良习惯,助推人气兴旺,利于“归雁经济”发展;从大处看,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战略导向、发展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关乎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级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尤其要正确处理抓特色产业发展和抓人居环境整治的关系,两手齐用力,两手都要硬。市级要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工作职责,改变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弊端,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充实配强市、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工作机构和人员,保证必要工作条件。每年召开一次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现场推进会,持续给力,步步深入。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村级班子的重要工作职责,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与工资报酬挂钩,让其牢牢扛在肩上,承担主体责任。
第二,把宣传教育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始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既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更要提升村民“美村”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主动参与意识等方面的“软件”。一是采取适时组织召开院落会、道德评议会和设立红黑榜等务实管用的办法,催生村民素质逐步提升。二是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先安排他们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监督、考核、评比中来。岚皋县建立推行的“村支部+道德银行+爱心超市”积分机制,值得学习推广。三是深入开展卫生模范户、美丽庭院、模范村等创建活动,形成比超赶帮氛围,以创建促提升。过去农村开展卫生评比,用粉笔在每户家门旁分别写上“好”、“较好”、“差”等字样,简单管用,也可继承创新。四是有关部门要制定一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方案,编印一册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简明读本,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和阵地,组织抓好新闻联动,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墙、提示牌、宣传单和专题节目、文艺演出等灵活多样方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观念大转变、陋习大革除、习惯大养成、素质大提升,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让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第三,把科学规划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龙头工程。人居环境想提升,科学规划要先行。村庄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一个村究竟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子,重点是根据入口流动走向通盘谋划,有的可能会人走村灭,有的可能会搬迁撤并。就一个村而言,在完善和执行规划中,要突出抓好三条:一是要彰显人文元素。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增强乡村文化底蕴和乡愁魅力。二是保留地方特色。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使农村就像农村,让村庄形态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走出一条特色化、景区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三是城镇公共设施适当向农村延伸。比如,对一些距县城较近的周边村,生活污水地下管网、生活垃圾运转处置等,都可统一纳入县城相应体系,这既是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本的有效举措。平利县城污水管网延伸至长安镇,具有前瞻性。
第四,注重探索构建一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既不能原地踏步,也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构建一套长效机制,才能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使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乡村振兴的常态。从问题导向的角度,应突出探索构建以下“三大”机制:一是多元协同参与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企业团体、村民组织、村民乡贤等各方优势,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二是主体落实和制度落地的管护机制。建立责任清单,明确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主体、监督考核主体和指导、维护、服务主体,鼓励各地探索出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三是资金保障机制。统筹各级各方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增强资金投入能力,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保护等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加大村民“一事一议”力度,积极倡导农民在人居环境整治相关环节投工投劳和适当出资,并纳入村规民约。
第五,切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手中有典型,胸中有全局。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市来说,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艰巨任务,只能走抓典示范、带动全盘之路。抓点应少而精,贵在出成效、出经验。建议对全市已确定的100个示范村进行一次回头望,优先在旅游示范村中好中选优,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培育打造,使人居环境整治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让农民短期内真正见到实惠。同时,建议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一次视察、协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