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开展“两山”转化探索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结合安康生态禀赋和探索实践,对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成初浅认知与思考。
一、优势与机遇
安康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先决优势和现实基础。
(一)政策红利多重叠加。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考察调研,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科学论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选择跨流域、跨行政区域和省域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优先考虑生态本底条件良好、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地区。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全国“两会”陕西代表团代表意见建议的复函明确表示,支持陕南三市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陕南三市和铜川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安康是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基地和天然富硒区,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打通“两山”转化新通道、开拓生态惠民新路径、实现乡村振兴新拓展、树立绿色发展新标杆。
(二)先行经验可供借鉴。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国各地已有先行成功经验。浙江省丽水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在“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转化等方面领跑全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丽水标准”,升级为浙江和国家标准,培育了“两山银行”“两山基金”等一批“两山”主体,形成了“丽水山耕”“丽水山居”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福建省南平市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等制度,加强“生态银行”“水美经济”“武夷品牌”建设,为生态资源富集区加快“两山”转化提供了示范。同时,福建省三明市的“林业碳票”“碳汇金融”、重庆市的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江苏省徐州市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湖北省鄂州市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湖南省常德市的河湖生态治理等典型案例,为安康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安康优势更加彰显。从发展路径看,“十五”时期,深入实施“经营绿色”发展战略。“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根据陕南突破发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药水游”产业,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十三五”以来,不断深化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确定“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总纲。进入“十四五”,坚定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绿色发展观,提出“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路径,坚定高质量发展“五个坚持”的思路目标,加快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聚力建设幸福安康。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为抓手,平利县、镇坪县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岚皋县、石泉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我们在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建立生态文化体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推动实现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部署要求高度契合。从基础条件看,首先是具有人无我有的生态资源。汉江占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66%,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是华北地区和京津冀城市群战略水资源的重要支撑地。生物资源4600余种,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之称。森林覆盖率68%,林地面积3015万亩,森林蓄积量7714万立方米,碳汇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建成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4A级景区14个,是西部生态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百岁老人”占比全省第一,是陕西省唯一的生态健康养老试点城市、全国美好生活“十大心仪”城市。其次是具有便捷通达的区位优势。富强机场航线通达10余个城市,西康高铁加快建设,安康火车站改造升级。高速公路里程突破710公里,“县县通高速”如期达成。“安西欧”班列、西康铁路“复兴号”、“无水港”多式联运常态运行,秦巴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正在形成。同时,以园区为承载的“六大绿色工业”、以富硒为特质的“六大特色农业”、以毛绒玩具和电子线束为标志的新兴产业、以乐业安居为导向的“百万移民大搬迁”,实现了避灾生态脱贫“一举三赢”,助推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减少了人为生态破坏,彰显了生态底色颜值。
二、问题与挑战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安康而言,既有优势与基础,也存在问题、短板与挑战。
(一)各方认知不全面。生态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中药材等物质供给产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以及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文化服务产品,反映了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经济优先、到经济和生态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价值实现既包括生态价值,也包括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大多数人对碳达峰、碳中和知晓度较高,而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知之较少,加之生态产品、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绿色产业等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有的将“生态产品”简单理解为生态农产品。
(二)产权界定不明晰。清晰的产权是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交易变现的前提,也是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气候等生态系统是天然的公共资源,各类资源的界定标准不同,由于资源管理存在边界模糊、权属不清等问题,无法清晰界定产权,受益主体也难以标识,解决不好自然资源“谁拥有、谁确权、谁评估、谁受益”等问题,势必影响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三)价值核算难评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点在于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目前国家和省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尚未正式发布实施,各地实践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
(四)富硒特质未凸显。富硒是安康独有的特质,也导致县域主导产业具有一定同质化。以安康富硒茶为例,由于加工企业小而散,品系品种多而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旗舰企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使“富硒”价值大打折扣。安康富硒农产品中,稀缺的硒资源价值也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导致富硒农产品品牌不响、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路径与任务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础是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关键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难点是生态产品可量化、可抵押、可交易、可增值、可转化。在推进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坚持“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发展路径,统筹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价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着力构建“两山”转化的政策体系,实现绿水青山由自然财富向经济财富的有机转变,为陕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陕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提供“安康方案”。
(二)确定总体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场运作、全面参与,鼓励创新、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力争2022年底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核算评估机制。2023年底前,建立生态产品核算结果应用机制,在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等方面开展实践。2024年底前,依托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生态产品优势,加大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生态产品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双增长”。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制度全面建立,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全面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安康样板”,安康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先行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样板区。
(三)聚焦重点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和安排部署,结合安康自身实际,着重要抓好以下几项任务:
一是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重点是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建立生态产品信息监测信息系统,依托全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开展市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基础信息。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建立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搭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气候资源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在摸准各类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底数的基础上,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建立生态产品数据库。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围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对接国家和省级相关技术规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的合作,研究运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方法,制定生态产品核算指标体系、标准、规范。围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1-2个县(市、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2023年前完成全市所有县(市、区)的核算工作,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定期核算与发布制度,每年核算一次生态产品价值量,掌握生态产品价值、供给状况及动态变化趋势。围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机制,开展以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兼顾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运用到绩效考核评价中。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的市场应用机制,将核算结果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资源权交易、经营开发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三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茶叶、魔芋、核桃、生猪、生态渔业、蚕桑六大特色产业为引领,以中药材、蔬菜等县域特色产业为支撑,打造优质富硒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品牌。持续壮大绿色工业,一手抓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做强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秦巴医药、纺织丝绸六大主导工业,推动包装饮用水、毛绒玩具文创、电子线束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以富硒食品、文旅康养、新型材料3个千亿级为龙头、若干个百亿级为支撑的全链条产业集群。聚力培育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实施秦巴1号旅游风景道、汉水文化旅游廊道等重大项目,积极创建瀛湖、南宫山、鬼谷岭国家5A级景区,建设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市。围绕打造区域品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加快区域优质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品牌示范企业。以知名区域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建立全过程溯源体系,保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效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一批文化遗产展示设施。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汉剧振兴,打造汉调二黄、金州美食等非遗品牌,建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开发文化体验产品,打造文旅演艺项目,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围绕生态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开展生态产品合格评定活动。建立质量认证结果采信机制,健全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强对已认证企业的信贷、技术、销售网络等支持力度,提升区域生态产品品牌竞争力。建立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机制,构建生态资产确权、第三方核算、交易市场、转移登记与监管制度等完整的交易体系。争取设立安康市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立绿色信贷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以生态产品为对象的绿色信贷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探索建立“银行+村合作基金+林农”的农村集体林权小额贷款模式,开展生态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机制试点。探索市场化的调节服务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多元化补偿资金筹措机制,以资金补偿、园区共建、产业合作为重点,探索与发达地区间跨省、跨市的固碳和水源涵养服务点对点购买机制。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实施机制,推动生态110、生态检察室、生态法庭,与生态行政执法共同构成“四位一体”联动格局。
五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提升秦岭和巴山生态功能,把秦岭安康段建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区域。深入推进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加强污染物综合治理,优化调整能源、产业、运输和用地结构。强化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农用地和以人居环境安全为主的建设用地监管,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持续深化苏陕、津陕对口协作,加强同相关省市及对口支援地之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合作交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异地转化。构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前沿生态技术研究等方向,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聘请专家学者担任绿色发展顾问,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理论和实践运用研究。同时,市上成立高规格领导机构和高效率工作专班,推动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各项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国出经验。
(作者单位: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