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机遇,我市争上项目,趁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于2000年10县区均被列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在加大对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建设进程。特别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市城镇周围、公路沿线、江河两岸、瀛湖库区、景区周边以及海拔800米以下区域近视直观坡面生态脆弱的客观现实,利用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坚持因势利导,因害设防,以绿为基点,审时度势提出了“经营绿色安康”,实施“绿色产业突破发展”和林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果断决策在全市实行领导抓点工程造林、工程植竹和大瀛湖绿化治理三项重点工作,并引入政绩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县区“书记县长包山头,林业局长啃骨头”的实施措施,做到年初部署,中期督促,年底验收,考核兑现,重奖重罚。通过五年来的狠抓落实,精品示范、样板带动,举全市之力组织全民投入生态建设主战场,使全市造林绿化建设质量大幅提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绩。
五年来,全市参与领导抓点工程造林的县区书记、县区长和市县区林业局长共209名,抓点217处,高标准完成工程造林合格面积4.5万余亩;抽派市、县(区)和中省驻安单位147个部门参与绿化帮扶,完成大瀛湖绿化治理工程造林近6万亩、工程植竹28万亩、油桐点播造林10余万亩。其中:最为突出的石泉县北辰森林公园。该处过去为寸草不生的黄板坡,自2002年县委、县政府把这里列为绿化治理的重点地段后,采取“项目带动、部门联手、资金倾斜、突击奋战”,坚持五年,累计投资3659万元,全面完成园内3700亩造林绿化任务,使昔日荒山秃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汉阴县龙岗林园位于县城的北坡,也是从2002年开始治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严把“坑、苗、水、土、管”等关键环节,短短四年时间先后完成工程造林1305亩,目前,已全面达到郁被成林。同时,还呈现出汉滨区铁岭关、紫阳县的神峰山、蚂蟥梁、岚皋县的耳朳山、旬阳县段家河、李家寨等一大批造林绿化的新亮点,由于领导带头,样板示范,以此带动了全市整个造林绿化质量的全面提升,绿化效果创历史先河。
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全市实行“县区书记县长包山头,林业局长攻坚造林”的实施措施后,各县区书记、县区长和市、县区林业局长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领导绿化抓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亲自安排抓组织、抓部署、抓落实,绝大多数领导都亲自出征,选点规划,筹集资金,明确职责,夯实任务,利用每年“七八九”有利时机,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会战组织整地和秋冬造林。由于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动了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并有效筹集了建设资金,保证了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各县区把领导包抓绿化点基本都集中布局在县城周围、公路沿线、江河两岸、瀛湖库区、景区周边近视直观坡面和海拔在800米以下生态相对脆弱的重点区域,每位领导各包选一个山头,每年完成工程造林100—300亩,坚持领导换届不换点,一届接着一届干,年终检查,考核验收,奖惩兑现,并将结果通报全市。通过这一有效措施,领导绿化点的造林绿化亮点不断增多,视觉效果十分醒目,示范辐射带动力强,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有效带动了周边造林绿化质量的大幅提升。三是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在领导选点工程规划过程中,基本按照100亩以上连片规划,规模治理的建设原则,组织挖坑和规范造林。目前,在全市已经完成209处领导绿化抓点工程造林的地块中,平均连片面积达200亩以上。其中面积最大的如石泉县北辰森林公园规模造林达3000多亩,旬阳县段家河沿汉江一线连片造林达2700多亩,最小造林绿化面积也在115亩。在领导抓点,工程造林过程中,认真汲取安康多年来“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教训,有意选择在立地条件极差造林不成林的裸露荒山上,利用超常措施,采取风钻打眼,爆破扩穴,异地拉土,引水上山等工程造林绿化方式,实行“大坑大苗,一次成林”的工程措施,带土球移植造林,严把“坑、苗、水、土、管”等五大关键环节,加大科技含量和技术投入,明确职责,强化管护,从而保证了工程造林的高起点、高质量和高效益。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为促进全市领导抓点工程造林向纵深发展,在领导抓点工程造林过程中,严格坚持激励奖励政策,按造林验收合格面积每亩给予奖励100元 ,其中20%用于奖励抓点领导。奖励资金由市财政、林业部门筹措,自2004——2007年累计筹措资金近2000万元。同时,对绿化抓点突出的县区颁发流动红旗,并通报全市。五年来,由于工程造林整体规模大、效益高,经综合评定,先后有石泉、岚皋、旬阳、汉滨四县区分别被市政府评为全市领导抓点工程造林第一名、紫阳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大瀛湖绿化治理第一名。
安康天保工程实施十年间,已初步显现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效果,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努力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林业经营方向由生产木材为主向以森林保护和发展为主转变,森林资源恢复和增长速度加快。全市商品材产量调减幅度为100%。通过退耕还林、天保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使森林资源得以恢复性增长,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50.2%增加到现在的55.4%,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恶化的态势基本得到根本扭转。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显著改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天保工程实施后,安康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二是生态建设由单纯的造林向造管并举转变,生态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过国家、省、市的多次检查验收,我市公益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全部达到98%以上。仅天保工程一项,每年营造林达2.5万亩。三是国有林场下岗职工就业渠道由单纯依靠“大木头”向多元化转变,就业门路进一步拓宽。依靠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大搞苗木花卉、森林观光旅游、林特产品开发等多种渠道来分流安置国有林场职工。四是林区经济由“独木支撑”向调整结构和多种经营转变,林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合理的开发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实施“产业兴林、兴林富民”战略,林业经济逐步摆脱了“独木支撑”的窘境。以生产木材和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药业、林果种植业、旅游业以及二、三产业逐步过度。天保工程的实施没有影响我市林区经济的发展,虽然森林停伐减产、商品材零控制,但我们找到了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林业工作的局面。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深入开展各种严打专项行动,使“保护天然林,维护生命线”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真正形成了“千军万马齐上阵,竞相投入搞林业”的生动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