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双基本”为目标,聚焦“补短板、调结构、求创新、提效能”等关键问题,以创促建,改革创新,初步构建起符合安康实际、具有安康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通过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体制机制保障情况。安康市以市级层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县区层面创建文化先进县为载体,高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汉剧兴市”创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命名;2018年,以西部第一的成绩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创建中期调度评审位居西部第二。2021年我市被文旅部、财政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全国示范行列。全市8个县(市区)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达标,通过省政府验收命名,其中汉滨、旬阳连续蝉联国家级文化先进县称号,文化先进县创建达标率80%,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白河县、汉阴县、石泉县启动创建第一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汉滨区五里镇等6个镇启动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通过实施创建工程,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市、县区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组织领导机制。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域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市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和服务标准、文化工作扶持培养和表彰奖励、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等重点领域方面,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安康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安康剧院、“藏一角”博物馆、市体育运动中心全部免费开放;汉江大剧院、安康美术馆、安康非遗馆、安康体育馆、安康科技馆新建投用;实施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改扩建项目;“安康阅读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投用34个;“汉水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30个、村史馆(社区博物馆)50个;市、县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设置率100%,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建成率100%;改造提升广播电视发射台站10个,电视综合覆盖率100%,便民广播综合覆盖率98%。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设施功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一是坚持标准化服务,保障“双基本”。市、县(区)政府全部公布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定并实施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聚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实施了村(社区)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配备一套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一支文化人才队伍的“五个一”服务。二是聚力创新创优,丰富产品供给。“文化安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菜单式”“订单式”“流动式”服务常态化;全市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成投用,实现了市、县、镇、村(社区)图书借阅通借通还;数字文化场馆加快推进,“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安康美食”“地方史志”等一批数字文化资源项目建成开放。以文艺创作“政府奖”为引领,每年新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千余件,新创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并全国巡演,汉调二黄新创剧目《半云榜》、面向旅游市场的情景剧《汉水长歌》入选省级重点创作扶持剧目并正式公演,《汉江妹子》《汉江船夫曲》等一批小舞台作品获评“群星奖”,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绿满秦巴》出版发行。三是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为抓手,搭建了安康百姓大舞台、汉水文化大讲堂、安康文化大展览服务平台,培育了面向全社会的“新民风讲习所”、面向贫困人群的“文化小康行动”、面向老年人的“艺养天年”、面向青少年的启智“开笔礼”、面向农村妇幼的“公益文化春风行”、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版画艺术普及培训”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四是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探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化、机构导游化、活动旅游化,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了一批“文化旅游驿站”。开展了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培育了一批文旅消费示范基地,安康博物馆创建为AAA景区,石泉后柳镇被列入全国公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市图书馆被列入全省试点。
(四)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情况。全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基本建立,实施了公共演出、有线电视、汉江大剧院托管运营、安康美术馆政企共建等一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兴办、资助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活动累计投入1.5亿元,参与了市图书馆改造项目、7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10个民办博物馆建设、200余场次文化服务活动和一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实施了“安康·阅读起跑线——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对口帮扶县区公共图书馆培训项目”,在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第十五次科学讨论会业务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案例展播一等奖。建立了公共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激励制度,“文化小康行动”“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案例。扶持培育各类文化社会组织2200个、规范化社团326个,形成了“班社活、群文兴”社会化格局。
(五)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情况。为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硬件设施、供需匹配、供给质量等矛盾问题,开展了“以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形成了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乡村文化建设观念改革、治理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培育”(培育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内生性发展动力、乡村文明生长点)、“三结合”(乡村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学校教育相结合)为核心,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安康样板”。以“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为抓手,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通过35个村(社区)试点,已在全市1883个村(社区)全面推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全面完成,市群艺馆完成了全国改革试点任务,县区6个图书馆、4个文化馆启动了改革探索;县域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分别达76%、100%,旬阳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示范村(社区)创建,创建示范镇20个、示范村(社区)36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及人员保障有待加强,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有待提升,镇、村(社区)达标建设需提速。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总体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领军人才匮乏、常态化业务培训机制亟待建立。
(二)数字服务能力不足。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滞后,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特色服务不够,传播方式落后;尚未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没有完全整合共享,合作联动机制有待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有线电视、公共演出等领域,教体部门和工、青、妇、科、残等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对策建议
一是依法保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扶持、有效监管的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责。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目标管理,按照事权支出责任测算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按照法律规定配齐配足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用足用活现有法规政策,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
二是力补短板。针对当前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全、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广泛、镇村以下服务质量效能不高等突出短板,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规划,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和支持市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和数字化建设。以镇(办)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效能建设为目标,开展镇(办)、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治理,筑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启动实施易地搬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工程,规范设施功能、服务标准和保障措施,解决入迁群众精神文化和生活习俗“融入”难题。
三是规范管理。按照“开放共享、普惠均等”服务理念,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管理,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逐步推行错时开放、夜间开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效能考核,制定实施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财政预算、人员编制、职称配备和劳资分配相挂钩。
四是深化改革。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制定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县域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展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专项调研,有针对性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服务下沉、资源下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改革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兴建设施、提供服务;加强对民办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健全共建共享机制。
五是融合发展。坚持“文化+”理念,强化政策引导,利用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产业融合发展。以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化、活动旅游化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效能和质量,以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国学经典进课堂加强文化和教育融合,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同时,加强文化“创新、创意、创造”,构建文化引领发展新生态,深入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副局长)